重温西安事变 弘扬爱国精神 高新一中2021届赴骊山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发布时间:2019-04-28   点击量:3370
字号:
来源:

427日,西安高新一中2021届全体师生前往临潼华清池、骊山开展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探寻西安事变踪迹”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同学们参观了“西安事变”兵谏亭、观看了“12·12西安事变” 实景演出,置身历史现场切身感悟历史。



雨淅淅沥沥地落下,在细雨中同学们登上骊山,四周的景象逐渐被一片浓雾掩盖,只露出几座山间稀疏的亭院。在伞下簇拥着的同学们沿石阶一层层向上攀爬,清新的春雨微风自山间林梢而来,裹挟着自然的芬芳,这些充满生机的景象让大家忘却了脚底的泥泞和头顶的冷雨,只是热情高涨,一路向前。


在长廊用过午餐后,同学们再次启程,前去观赏话剧表演《西安事变》,演员们敬业,充满热情的表演让同学、老师惊叹不已。从精美的置景、张弛有度的表演到铿锵有力的台词、情感饱满的诵读。话剧表演令同学们印象最深刻,完全沉浸式观剧体验让所有人都时光倒流到那个战火纷飞、国难深重的年代。靠近那时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听见他们内心的矛盾,深处的挣扎与祈望,重睹张杨二位爱国将领的铁血精神。“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心愿由千千万万中国人呐喊而出,迫在眉睫,张、杨两人迫不得已,在华清池兵谏蒋介石,一致抗日。演员们近在咫尺,同学们能看清他们脸上坚定或愤怒的神情,整齐的步伐与呐喊仿佛置身历史现场亲历,体会最真实的西安事变,感受那份来自历史的沧桑与深远。


表演结束后,师生们在导游带领下游览了骊山、华清池部分人文景观,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体味文化的魅力。

收获与感悟

错日逢山

西安高新一中2021届 包聪奕

五百朵云飘到骊山看雾。很多年后,己亥年三月廿三的这场大雨仍旧会在我的心中淋着,轻轻诉说那年的青春册页。虽是“错日”——阴雨登骊山,别有一番景象。

临潼很快就到了,一座城有一座城的内敛与狂放,有它独特的风格。经过城区,路旁的灯是檀木色的,顶端向上扬,绵延到旅人的眼底。松树尖缀着点滴露珠,倒映出五百多人湿淋淋的发丝,或两人依偎在斑斓的伞下,或一人眺望雾霭苍茫,心中酝酿着期待。

骊山,伴着屋檐雨声。整个年级像一条巨龙般盘曲向上,一定是因为有这么多心跳,我的心异常踏实。台阶还算平整,但是仍凹凸不平,有小水洼积聚,同伴的鞋湿透了。我们靠右边行走,左方下山的行人挺多,有老有少,也有年轻的夫妇来此春游。可能本是“同来此地乞清凉”,然而雨至,看雾嗅雨也是美事一桩。现代人太忙碌了,来不及等灵魂跟上,还好有机会让灵魂暂栖在骊山,放空一次大脑。耳畔回荡鸟鸣声,下辈子不如就当一只想飞就飞的森林之鸟吧。徒步枯燥,于是与同伴时而唱歌,时而谈天聊地;同学们也或有说有笑,或安静听歌听雨,全是青春年少的可爱模样。

到半山腰的兵谏亭,便返回了。这里如今空亭一座,但历史的余音仍缭绕。

这里也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初遇的地方,“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午后一点半左右,去看了西安事变实景剧,真实的视听效果与演员的强代入感让人心绪澎湃,爱国热血忽而更加翻涌。“社会正朝着中国梦伟大复兴奔去,但是历史依然在那里深深地被想念。”剧幕最终,演员齐敬礼,眼神看向处在暗处的观众,却透过了每个人的身躯抵达了远方。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旅途的最后,等待我们的是华清池。翠柳抚岸,湖软似风,雾萦骊山。莲花汤、星辰汤、海棠汤如今已归朴素,只得靠后人的想象熠熠闪光。

回程,风景的每一个元素向后退去,疲惫的身体炼化成了春雨朦胧的回忆。明日又该回归正常生活了,多的,是一段幸福的回忆,一份更近的情谊。错日逢山,却在对的时间遇到了正好的你们。

西安高新一中2021届   李明嘉

华清的雨似乎是为我们而下的,稀释了夏天的燥热,带来一阵凉爽。

 尽管鞋裤湿透,我们仍然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山上行进着,仿佛虔诚的朝拜者。道旁的青柏,安静的苍翠着,显得脚步愈发清晰。今天五百颗心,以追随者的心态穿过风雨,抚摸历史。

迎接我们的是骊山,她端庄娴静地站着,俯视众生。山中古道上,缓缓移动着的洁白队伍仿佛是修行者向山顶的敬礼,一路上,脚下是凹凸不平的青石,树木葱茏,瀑流萦绕,光逐渐幽微起来。再行数百步,忽而豁然开朗,举目望去,石栏外是无边的雾海,一切都模糊起来了,依山的小城,山脚的宫宇,还有行人彩色的伞群,全蒙上了一层白纱,只有远处公路上洁白的小车,化作一道白水缓缓的流动着,静远而浩渺。

 这一刻,我心中汩汩注入了肃穆。我真切地感受到,这里曾是专属于帝妃的宫阙,象征着一代王朝的繁荣昌盛,这里,骊山脚下,曾是兵戈铁马,改变中国历史的地方,流动着动乱年代华夏不朽的精神。错落的亭台,是极盛的记忆,微青的石栏,是历史的厚重。时光流淌,唯有骊山静静地站立着,看过了奢华,也看得惯战火。他公正的保护着在她脚下发生过的点点滴滴,在后人来膜拜的脚步声中将一切全盘托出,甘愿微笑着被当做背景。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回顾着过去的人和事,石墙上的弹孔诉说着这一切早已被时间的尘埃湮没,不禁思索,到底是怎样的力量,让千百年前的事件依然鲜活的存在于百年后的人们心中?

我想,骊山给了我答案。

那是一种经历过沧桑的公正。尽管在时间的磨洗下,早已没有当年的热血,但留下的却是最晶莹的内核------安静的沉稳与义无反顾。它或许并不显眼,但却流淌在整个民族的血液之中,凡是这个民族的后裔便能够在尘世中一眼看见,它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从稚童到老去,就同骊山一般,做一个安静的背景,公正地守护着每一个人灵魂的庙宇,心甘情愿。更无声地传承着一个民族最高尚的精神。

山边的雾仍飘着,同来时无异,但透过一层白纱,我们终于看到了山的姿态,那样安静,那样无怨。

 

骊山游记

西安高新一中2021届   卢义

微风。细雨。

骊山丘麓,华清水风。拥挤的风雨中,是难以欣赏的。但当静时,极目远眺,云雨雾霁中朦胧,顺风而听,细雨潺潺似涓流。

清晨,雨已很大了,眺望若隐若显的日晕,处在热闹欢快的人群,我踏着层层叠叠的青石板砖,迎头是高壮秀美的林石山川,动静之中,已然尽享研学之乐。

兵谏亭上,虽是休憩,鲜艳的“民族复兴”镌刻于壁岩,更镌刻于我心。耳边倏忽的鸟鸣,或许是在讴歌过去的阴云,又或许是在吟咏历史的炎凉。夹杂在风起云涌中的鸟鸣,让这石亭更加风致,云霭愈益暗沉,青林更显苍翠,山麓锦绣无双。斜倚凭栏,远方在历史长河中沉起沉浮,郁郁不平,合目冥思,嘈杂似嘶哑的喉咙上沾染了鲜血狰狞……

午后的展演,怔怔地拽我回八十三年前。雪夜里长跪请愿,戏院中杀机难觅,空宅下犹豫徘徊。终于——十二月十二日凌晨六点的枪响,撕开了黑夜,也撕破了国共两党间不可逾越的鸿沟。自那起,中国人不再把枪口对着中国人,血只会流在战场上,流离失所的妇孺有了期盼,被侵占的土地一点点收回……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愈加繁荣富强、如日中天,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愿望逐步实现时,我们更当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希望高新侠在研学旅行中

研有所思,

学有所获,

旅有所感,

行有所得!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