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化学教学中的困惑反思
发布时间:2009-02-09   点击量:7236
字号:
来源:
摘要:本文就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新问题以“困惑”的形式提出,然后通过反思及实践中的摸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抛砖引玉,促进化学教学和新课程的实施。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教学    困惑     教学反思
在我国教育领域异常活跃的今天,各种见仁见智的新理念、新模式纷沓而至,不断渗透到基础教育之中,给基础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广大化学教师也很想抓住这个机遇,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创新,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也着实感到了一些无奈和困惑。
一、教学困惑
困惑之一新教学资源匮乏。
新教材的化学知识寓于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在教学中要将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引导学生将化学学习融入到对具体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探究活动不仅要在课堂中进行,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农村、街道、社区、工厂中进行实地调查学习,所面临的问题是社会能够提供的教学资源很有限,特别是化工厂这方面的教学资源更是匮乏,如课本中讲授的利用蒸馏法大规模将海水淡化为可饮用水的大型化工厂、氯碱工厂等等在生产流程、具体的操作方法,社会都无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实地的考察和学习,在新课程实施教学中我们只讲纯理论知识,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也只是一知半解,又怎能把化学知识融入到解决具体的问题中来呢?
困惑之二,新课改理念理解不到位,化学实验教学落实差。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如果没有很好地通过实验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动手做实验的欲望就会减退,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的依赖性,习惯于老师的你做我看、你讲我听、你动手我想、你布置我就做的学习方式,学习中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过程。新教材配置了很多探究性实验,重在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体验获得知识的整个过程。我觉得新教材实验教学,不要简单理解成是教师的简单演示实验,更不能怕实验影响教学进度而忽略实验教学,用教师的直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的探究活动。若新课改理念比较落后,学生根本上没有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大多数教师为了赶课时进度,特别是进入高中学习后,对于新课程要求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实验中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习习惯等等方面和理念理解不透,教学就很失败。要知道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并非短时间就能培训出来,它需长期地、有计划训练地反复练习,这样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历史地教训我们不能遗忘。2006年7月在韩国城市庆山举行的第38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上,我国参赛的中学生选手在竞赛中理论成绩普遍较好,但实验成绩不理想,其中两位选手的实验得分未到50%,仍未摆脱“理论强,实验弱”的现象。而实验动手能力偏低。针对这种情况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在心理上加以疏导,逐渐地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实验来增强信心,在教学中要花一定时间的磨合才能改变现状。
困惑之三,化学教材破绽不少。
1.离子方程式。
“这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试问用醋酸溶解大理石,碘水吸收二氧化硫的反应,能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吗?肯定回答为不能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之间的反应,我们仍然能写出离子方程式。如:
                CaCO3+2HAc = Ca2+2Ac-+H2O+CO2

                SO2+I2+2H2O

ROR
ROOR     
 
R—R
 
 
 = 4H+SO42+2I
2.Na2CO3、NaHCO3与HCl反应剧烈程度。
教材中设计了如下图示,编者用意很明确,以同一时间内气球
膨胀体积大小来确定反应剧烈程度。结论是“从上述实验现象可以
看到:NaHCO3和Na2CO3都能与盐酸反应,但是NaHCO3与稀盐
酸反应要比Na2CO3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得多。”这种处理问题的方
式也未免太过于草率了。仅从观察到的现象的差异性就一定作出正
确结论吗?HCO3+H CO2↑+H2O,而CO32+HHCO3      NaHCO3    Na2CO3
这一步无现象,后一步才有现象。所以苏打与酸反应放出气体要滞后。滞后能说明苏打与盐酸反应没有小苏打与盐酸反应剧烈吗?如果我们把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体积的苏打溶液和小苏打溶液混合,向混合物中滴加稀盐酸,反应的先后顺序如何?当然先发生反应的是:CO32+HHCO3,后发生反应的是:
HCO3+HCO2↑+H2O。在化学反应中,很多反应无现象,我们不能说它们反应不剧烈,有现象的反应也未必就比无现象的反应剧烈。只能说反应现象不是很明显。所以上述实验对比表述不可取。教材中的破绽可能很多,如碳酸、亚硫酸是挥发性酸(气态H2CO3、H2SO3分子吗?),原硅酸难溶,[Si(OH)4全羟基化合物怎么可能难溶呢!],原子和醇的定义,铵盐水解……。
困惑之四,教辅资料不配套。
教材破绽层出不穷,市场上教辅资料铺天盖地的习题更是糟糕。新课程的实施也有很长时间了,但相关的教学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这给课程的改革带来一定的阻碍,如实验器材、设备、网络资源、学生用书等方面的图书资料都比较陈旧,特别是学生用书,大多数是改头换面,题海战术的性强,学生使用感觉难度大,无法配合新课程的教学,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现在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成了习题教学,以识记代思考,以训练求巩固,以考试增素质的现象很严重。看“名师一号——考点扫描测试卷——A计划”考点1中氧化还原反应一节,22题中有四小题是错的,提供答案也有多处错误。如:
第1小题:2g灼热的炭跟适量的浓H2SO4反应,炭全部反应完毕,共收集到气体6072L(标准状况),则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       )
A.0.67mol          B.0.2mol             C.0.4mol          D.0.02mol
答案:选B。
第2小题:R2O8n-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把Mn2离子氧化为MnO4,若反应后R2O8n-离子变成RO42,又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则R2O8n-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      )
A.+3              B.+5              C.+6               D.+7
答案:选D。
合理性究竟有几分?让我们一起来剖析一下这两道题。
第1小题推测可能的解题思路是:C+2H2SO4CO2↑+2SO2↑+2H2O,被还原的H2SO4物质的量为:6.72/22.4×2/3=0.2mol
这是最典型的僵化思维的突出表现。炭的氧化产物是CO2,浓硫酸的还原产物是SO2。一一对应多么单纯。当然浓硫酸在此条件下的还原产物只能是SO2,炭则未必。凭什么依据说一定没有CO生成?题面的字里行间没有任何暗示。这是本解法的思维破绽症结所在。
“炭全部反应完毕”,按以上解题思路,可以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应该为:2/12×2=0.33mol。而在题里设计的选项中无此数据。炭作还原剂化合价应该是逐步升高的,CCOCO2,常写为CCO2是终态结果。化学方程式是静态思维观的载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它省去了许多丰富的内涵。作为人师切不可糊涂到此的地步。炭作为还原剂应该是先生成+2价,再升高到+4价。
如果命题非得把B作为正确答案,就必须改为:“将气体通过足量强碱溶液可以全部吸收”或者“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可能是”
按原题的陈述,应该按下面的思维过程解析:从碳元素被氧化可能升高的价态出发,其氧化产物可能是CO,也可能是CO2,或者CO、CO2两种都有。化学方程式:
C+H2SO4CO+SO2↑+H2O             C+2H2SO4CO2↑+2SO2↑+2H2O
因此,被还原的硫酸物质的量只能是:0.15=6.72/22.4×1/2≤n(H2SO4)≤6.72/22.4×2/3=0.2
命题的基本原则是激活学生思维,广开思路,而不是削足适履,固步自封,圈地为牢。解析问题应当周密思考,详尽具体,切不可自我设限,囿了自己,又套别人。
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提倡过程性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教材需要认真修改,复习资料中的习题需要净化提升,题解需要加强研究。我们更要不断地在反思过程中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施教的中心环节,授好课是教学实践合理性在课堂中的具体化。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我们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
1、课前阅读发现问题
操作性教学阅读预习是看学生自觉,而反思性教学则创设课前阅读环境,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例如在进行燃烧热教学时,发现新教材的燃烧热比过去更宽泛了,是广义的燃烧热。在进行《乙炔》一节教学中,预先印制预习提纲,其中有一题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制乙炔时发现有恶臭味?对乙炔制取装置如何改进能达到除臭净化的目的?要求绘制装置图。当一张张装置图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在大屏幕时,其实呈现的是一道开放式的化学实验设计探究题。学生设计图中仪器使用有试管、锥形瓶、广口瓶、平底烧瓶、圆底烧瓶和烧杯。药品用NaOH溶液(或碱液)、CuSO4溶液、氨水、AgNO3溶液和水等。导气管有“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和“浅入深出”的。有的同学画的是整套装置图,比例适中,整洁流畅,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而有的则作图不用尺,仪器比例失调像“漫画”,导管像“油条”,引得哄堂大笑。这类开放性的问题多重性选择的答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机的结合,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课前阅读,既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增强发散性思维。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解题时的审题能力也大大提高。
2、引入新课创设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使学生引起悬念,产生问题,这是一种让学生思维活跃、行之有效的办法。例如:《胶体》第一课时,我出示三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沸水、饱和石灰水,再依次加入NaCl、饱和FeCl3溶液、吹入CO2,观察现象后,用一支激光笔(教鞭)让一束激光穿过烧杯,赫然发现第二杯内出现一条“红色光路”,课堂气氛瞬时活跃,问题随之而来①光路是怎样形成的?②为什么只有第二个烧杯内出现?③杯内是什么物质?④为什么用沸水配制?此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教材去探索,自行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再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主动发现和概括胶体是怎样一种物质等等。
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激发的学习状态中沿教师架设的探究桥梁达到认知的彼岸,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获取的过程中学会探究思维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而且学生的个性也得以和谐发展,同时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也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向教师提出新的问题。
3、反思小结查漏问题
反思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但由于班级授课制的限制,不可否认的有不利于因材施教的一面,群体教学使一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吃不了”,而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写“反思日记”把问题跃然于纸上。日记人手一册,统一印制,分“学生反思日记”和“教师反思日记”。每节课后或作业时遇到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本子上。一般的问题由学生的“小老师”解答,有的干脆固定“结对”进行帮教。这样做既减轻教师一部分的工作量又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定期地检查“学生反思日记”并把这些记录分类整理成“教师反思日记”,提出解决的办法。如有的问题集中讲评,有的个别辅导,有的即时讲,有的延时讲。相信久而久之,教师对学生的“切脉”会越来越准,“对症下药”教学效果越来越好,也使教师向着学者型的方向努力。
4.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热情,同时要适时地给以肯定。教师不要墨守成规,对于科学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敢于突破,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胶体教学探究实验过程里,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和发现了很多书本外的知识。比如,他们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煮沸水的过程中,用激光笔照射认识了气溶胶,接着又很兴奋地照射较清的泥水、三氯化铁溶液和淀粉溶液,发现它们也能发生丁达尔现象,是胶体。要解释此类知识,他们课后肯定会钻研更多的知识,主动获得比课堂内容以外更多的知识。我想这就是一种很大的教学体验和突破。
5.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知识。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要吃透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在师生对话活动中,学生会随时提出新问题,若教师的知识功底浅薄,则会出现冷场、尴尬局面。新教材加入了好多新知识,教师的知识更新迫在眉睫,急需充实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否则
6.教师要有很强的组织教学及应变能力。新课程中的过程教学不是沿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路一步一步往前走,而是沿着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过程逐渐展开,在这个思维过程中会遇到问题不断,趣味横生,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抓住机遇,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