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7年秋季我省正式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这对我们高中教师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本文从新课改的理念、教学设计的特征、策略入手,对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设计的优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 优化
2007年秋季高中新课标教材在我省开始使用,新课标与旧大纲相比,无论是课程目标体系的构建、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的确定、课程实施的评价等,都作了重大变革。我们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笔者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系统学习新课改理念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积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和探索。
一、新课改理论基础
我国这次的新课程改革,充分吸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具有时代性、全球化的视野。我国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又广泛吸收了世界先进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其中主要有包括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后现代主义强调课程的生成性,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杜威主张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使我们突破了长期以来只重文理智力的狭小天地,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更是我国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所有这一切,无不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合理内核,已经并将继续给我国新课程改革以重要影响。
二、对教学设计的理解
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四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而是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有机的整体总是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而教学设计正是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①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 ②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即教学策略、教学方法);③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学习任务分析(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②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学习动机、认知策略与智力技能)、③教学资料的选择与开发(或教学资料的编写与制作)、④学习环境分析、⑤教学策略的选择、⑥编写测验项目(即编写出用于衡量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能力的测验项目)、⑦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及修改。
三、目前生物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基于新的课程理念,审视目前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不难发现长期以来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由此体现出的问题主要有:
1、教学目的分析中的“知识中心”倾向;当前,教学目标的设定大多仍是以认知为核心的,非认知目标仍是一种附属和点辍。其表现在:一方面目标设定中非认知目标往往可有可无或空泛含糊;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定向、调节和评价大多以认知目标为依据,学有余力时才顾及非认知目标,或者有人听课时才牵强附会地贴一些非认知领域的标签。
2、学习内容确定中的“教材中心”倾向;基本上仍然是围绕书本知识,而很少向学生的生活、生产、社会等知识拓展。
3、教学策略制订中的“教师中心”倾向。由于教师“自我中心”意识的顽固和沿袭传统的惰性影响,或者是由于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状态还未从根本上改变。例如,“自学辅导法”不失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但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往往是帮助学生确定好学习目标,同时将教材的知识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程序、学习计划都是教师帮学生制定的,学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定向的机会。又如,多媒体的课件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大多数课件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操作演示,在交互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
四、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设计特点
在实施生物新课程的今天,依据生物课程标准进行的生物教学设计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呢?笔者结合自身的生物教学实践谈一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1、教学目标的可测性。新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具体分为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其中结果性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知识目标要求“了解”、“理解”、“应用”,技能目标要求“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体验性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 。但直接引用标准中的要求则抽象,且难以直接观察和测量,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尽可能选用具体的行为动词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体化,可测性更强。如“了解”的具体描述为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对“经历”的具体描述是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
2、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规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必须完全遵照教材。事实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加工处理。那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教材的内容是不是达到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己学习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补充什么素材内容才能使其更完整?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的校内校外以及网站上课程资源;结合哪些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并且生物学科具有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特点,教学内容必须加强与生活、社会、生产实际的联系,从生活走进生物,从生物走向社会。
3、学生特征分析的全面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学生学习的渠道不断拓宽。许多课本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到了。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食品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教学的实际,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学生对哪些生物知识己经具备了生活经验;哪些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需要创设现实情境和实验场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让他们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
4、教学策略的互动性.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进行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两者缺一不可.一份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要体现教师的如何教,更重要的应体现学生的如何学,只有师生之间达到知识互动、情感互动、思维互动,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5、教学评价体系的多元性。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参与活动,例如讨论、观察、回答问题、实验、调查和探究等,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多元智力潜能),包括认知基础、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实验能力、创新精神等给予积极的评价。另外对于每一次生物教学活动来说,学生的学习实际上包括了过程和结果两部分,故此,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最后的收获两部分,即将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统合,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并且还应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因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深远和成果累累。
6、教学反思的时效性。教学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的和提高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学设计不能只是上课前的构思,而应在上课时以及上课后及时地反思、补充和完善,从而使教学设计展现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完善于教学之后的自我矫正、自我完善的动态思考中。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学教学设计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如何在新课改理念下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使之更好的服务于生物学教学活动,值得我们每一个生物老师不断的去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