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西安高新第一中学有幸邀请到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何磊教授为师生、党员带来专题报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何磊,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陕西省委宣讲团特聘专家。主持开发并主讲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入选2020年中央组织部确定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好课程”。
何磊教授以生动的语言、详实的史料,讲述了习近平在梁家河成长、锻炼的七年知青岁月,如何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扎根群众,做到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全面解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源泉和实践基点。使广大师生深入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加深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学 生 感 受
苦难辉煌2027届1班 亢一诺
“他将年轻的自己作为黄土的一部分,用脚步丈量梁家河的深度,厚度,广度”,这是何教授在演讲开头说的一段话,也是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高度总结。上个世纪漫长而轰轰烈烈的六七十年代,是一个充满狂热梦想的时代,无数知识青年在国家的号召下奔赴祖国辽阔疆土上的贫瘠乡村。1969年1月13日,当几个年轻人辗转来到那个偏远的村落——梁家河,那篇名为苦难的辉煌篇章,便已经落笔,只是当时没有人知道。那时,青年们更担心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适应这样的农村生活?”适应,对于当时的他们而言,不是从北京移居上海的差别,而是吃惯了精磨面粉的人在黄土高原终日不息的风中吞糠咽菜,是习惯了母亲悉心照顾的孩子开始独自应对贫瘠劳累生活。的确,在光秃秃的黄土高原上,每天日升日落,不变的惟有简陋、贫乏的生活。命运给了这群满怀天真与乐观的孩子们一些现实的震撼。每个人总要经历迷茫,可成长的意义就在于“变”字。在亲人的劝慰下,习近平再次下乡,他改变了原有的观念,从过五关开始,慢慢变得坚如磐石。苦难会把青春一时的惊涛拍岸,变成人生永远的大江东去,有容乃大。成熟,是一种圆润了苦难的音响,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停止因环境而苦恼的大气,是一种不理会喧嚣的自信,是一种闻之可靠的气息。习近平逐渐成为了村中有知识,有担当,有远见的好青年。还有一种力量在那段安静的七年中塑造了他——阅读。少年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可这样纯粹的学习无疑也极大地契合了《大学》中所说的成长之路,因为有了这段心无旁骛的修身经历,他愿意为了借一本书跋涉三十里路,正因为他在煤油灯下,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中国通史》《战争与和平》《战争论》,因而即使身处祖国内陆的重山之中,却也能拥有放眼寰宇的眼界和胸怀天下的格局。也许就是这样的一双眼,让他在今后的奋斗时光中,从延安,走向了更广阔的华夏大地,而后一路不断“跋山涉水”、奋发有为,终自信立于世界面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用文化滋养出来的中国底蕴,中国担当。只有经历什么,才会相信什么,只有曾经投身过黄土,才会真正理解贫穷,理解苦难。我想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着青春的意义,苦难的价值。年轻的生命像一条拥有很多岔路口的街道,选择什么,创造什么,相信什么,追求什么,全都在自己,但至少要记住,不管走的是什么,磨难如影随形,而坚持下去,坚定下去,认真下去,也许前路,有一个辉煌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