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堂|天工开物 听余隋怀教授解读中华造物之美
发布时间:2024-02-01   点击量:797
字号:
来源:

1月31日下午,西安高新第一中学高中部特邀教育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余隋怀教授来校作《天工开物-探寻中华造物之美》讲座。余教授以时间为脉络,通过理工科的思维重新审视文物和中国传统文化,为师生带来一场震撼人心的沉浸式视听盛宴。讲座由高一年级组长李力老师主持。

 1.jpg

讲座伊始,余隋怀教授向在场的同学们抛出了两个问题:如何培养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要去博物馆?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他强调了思辨力、创造力、决策力、人文素养和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人类战胜科技的唯一出路。

 2.jpg

3.jpg

随后,余隋怀教授引领同学们踏上了一段穿越千年的历史之旅。他从新石器时代讲起,一直讲到秦汉、大唐等历史时期,通过器物之美、文化之盛、音乐之美、礼仪之深等多个方面,结合音乐、书法、历史等多种元素,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古老中国文化中的造物之美。有不可思议的千年编钟敲响的《北京的金山上》;有撼人心神的诗经;有“思辨、建制、图强”的大秦帝国的各种精巧设计;有因烟云而跃然的博山炉;有五星连珠的占卜图;有重量仅49克的素纱襌衣……一件件古文物既有时代特质,又讲究材美、工巧,包含了多种创新因素和探索意识。

 4.jpg

讲座的最后,余隋怀教授提出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他大声呼吁“只有唤醒古老中国蕴藏的能量,在现代语境下复苏,才能带动起整个东方文明。中华文明正是世界文明的执牛耳者。”

5.jpg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和余隋怀教授交流

6.jpg 

讲座中,同学们认真记录了讲座的主要内容,并纷纷在讲座结束后表达了对此次名家讲堂的感悟与体会。

 

学  生  感  受

 

赏造物之华 凝时光之花

      ——听余隋怀教授讲座有感

西安高新一中2026届 王悦悦

 

昭烟淡淡,雾笼霭霭。聆听了余隋怀教授《天工开物-探寻中华造物之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一束来自千年古今悠悠文化的霞光穿透我的心房。余教授是一名工科导师,但他举手投足间透露的文化自信与丰富的历史人文素养让人叹服不已。伴着悠悠乐音,他向我们打开了一扇跨越中华文明的大门。

 

凝华蒙尘,欲拂其埃。沧海横流,时代巨变之间,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当今世界,人工智能与人类“交锋”,在片刻风云的信息世界,单纯依靠脑力、肢体终究会被淘汰。拥有“感性素质”是稳立于浊浪洪波的定海神针,我们需要拥有“感性素质”,具有思辨力、创造力、决策力、人文素养和道德价值观的人才。从钱学森在与艺术家交流之间得到研究火箭的灵感,到古瓷名都醴陵毓秀的渌江书院,余教授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目光点点聚焦,心中若有星星文化的灯火,在这场视听盛宴中被点亮。

 

凝华其宝,古渊远长。两万年前的江西仙人洞陶器,壶嘴壶把小小的变化背后折射出人类追求、发明、创造的史诗。绵延至今的中国书法孕育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古代先民以细致入微的工匠精神赋予了中华造物叹为观止之魅力,深埋地下千年的编钟仍能奏出净纯心灵的雅乐,自秦朝的箭矢竟有领先现代世界的不锈钢技术和流线型结构。中国造物之精妙常常令外国专家惊至失语,中国人应有自己的文化自信!我们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立文化自信之旗,捧凝华造物之宝,吾侪当先行!

 

凝华其言,无声有情。甲骨文“家”字中屋檐下的一只小猪,象征着不用在漂泊他乡而可常伴家人身旁的乡土情缘。作揖相敬的中华青年温文儒雅,汉乐府姑娘与男子情歌的羞涩对唱,《孔子》中因后继有人,中华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而喜形于色的孔夫子,中华造物所凝注的浓情刹那倾注,总是片刻微茫,也足使人涤荡心肠。余教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拥抱自己的母亲”,他说:“如果你能把这个作业做一辈子,那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正如余教授播放视频中“我们总会绕啊绕,绕几千里路也望向归途”的歌词所言,文化的余音千年交响,再一次润湿了游子的心,我深深被中国文化所孕育的中国情谊所打动。

 

凝华再现,美学复兴。我们在造物的瀚海中寻真觅宝,并始终笃行于将传统文化再创新,向世界传递中华之美。冬奥会惊羡世界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中阮改编的创新弹法,城市规划名称的改变。我们在向美而行,回归中华文明之源,相信造物之美必将灿灿千年,随中国一同,走向复兴!

 

感谢余教授的讲座。华光灿灿,锦绣朗朗,我们终将献造物之盛宴于世,凝结百代之芳。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