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一中南校区历史研习社开展“我在西安修文物”主题研学旅行
发布时间:2023-06-13   点击量:3336
字号:
来源:

生于西安,长于西安的我们习惯了博物馆里展示着的周礼秦制和汉风唐韵,却极少去思考这些博物馆里的精致展品是如何穿越千年,从深深的黄土之下来到我们面前。这一次,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南校区历史研习社的孩子们,在李庆、李志恒老师的带领下,于6月1日下午,一起走进了西安文理学院的文博实验室,走进文物的背后,去学习、体验、感受:那些陈列的展品背后,是怎样一群人在努力?是怎样的技法在支撑?是怎样的文化在传承?

 

“当你用心去对待每一个碎片,它们就会把过去发生的故事讲给你听”

 640.jpg

与高大上的博物馆不同,位于西安文理学院地下一层的文博档案馆有点“土”。走进陶器修复室,腐朽的尘土气息穿越千百年的时光扑面而来,这里没有精致的展柜,没有华丽的灯光,有的只是一箱箱的文物碎片按照出土的时间与地点分门别类的放在一排排货架上。这些破碎的文物便是历史留下的疤痕,文物修复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这些疤痕中拼凑出一个又一个的历史细节。

 2.jpg

陶瓷耐得住高温,却极怕碰撞,出土文物大多破碎,并且早已和“土”密不可分。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开始了文物修复的第一步:将同一器物的碎片整理到一起,并清理掉上面附着的黏着物。为防止腐蚀陶器的材质,修复师们使用蒸馏水作为清洗液体,利用棉签等柔软物体进行擦洗。针对较硬的杂质,则使用细毛刷子或物理清洗。

 光影魔术手拼图1.jpg

清洗好的文物碎片会被心灵手巧的修复师们拼接成它原本的形状,再用粘接剂进行粘接与加固,之后用石膏对缺损部分进行补缺,最后再进行打磨上色,一件件破碎的文物便会以完整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10.jpg

“用最先进的技术、最新锐的力量,研究最古老的岁月,展现最悠远的文明。”

 

文物清洗奏响的只是考古乐章中的一个小小音符。在文博实验室里,我们看到伴随着中国科技飞速发展,拉近的不仅是我们与浩瀚星辰的距离,更有今人与古人相隔的时光。

 

文博实验室的中央,一尊3D投影的青铜鼎在展台中静静旋转,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可以360°的看到世界各地的文物。

 11.jpg

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中,无人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无人机进行高空航拍,再通过软件计算可以得到遗址保护区域的大比例图像。这样可以很容易地在图上进行遗址保护区和建筑控制地带等的规划,为大遗址保护提供便利的条件。原本极大耗费人力和时间的测绘工作,现在只需动动手指,十几分钟就能完成。

 

在尺寸天地中,在冷凝的图像里,感受秦汉时期鲜活的建筑思想。

 12.jpg

“秦砖汉瓦”以其精美的纹饰,跨越久远历史,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东方文化美学积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章节。在活动的最后,同学们亲自动手参与了瓦当的拓印,在一片片精美的瓦当中感受到了“秦砖汉瓦”的鼎盛与辉煌。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的精神是泱泱中华千年文化历史的传承。而它们就是想让未来的“我们”能够亲眼看见、亲身感受。图片与实物的区别绝不仅仅只是触感而已。这些流淌着岁月和故事的文物,在文物修复师的帮助之下打破了封存千年的黑暗,内敛着光芒,静静地伫立在这里,被凝视、被记录、被想象……

 

近年来,高新一中致力于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形成“四知”“四行”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学校从育人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兴趣选择的能力和独立性,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和职业生涯的联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和幸福奠基。

 

学生感受

 

我也体验了一个唐天王俑的清理工作,拿刻刀刨土,再拿笔刷扫开。初次体验或许新奇,可日久经年必然枯燥。文物修复确实是一件需沉得下心的活儿。正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所展示的故宫文物修复师一样。卓越的工匠工作时不动如山,沉静如水,世俗的喧嚣如水面的涟漪,在一日复一日的专注中平静。他们遵守了匠人无名无我的传统,国宝上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参观者也不会知道修复者是谁,他们看似没有追求实现自我。但这令许多人终身寻找的命题早已经由每一次清理,每一次上色而暗中实现。文物是历史的浓缩物化,是较个体生命较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一流的匠人终日跋涉此间,自我相融于这广阔之中,不再需借自我炫耀获得存在感。或许这粗浅的感悟,便是此次研学的意义所在吧。

 

——2024届 刘月涵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