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之光彪炳史册
- 人生奠基构筑未来
- 海外赤子心系祖国
- 精神动力智慧源泉
- 科学巨擘民族骄傲
- 情系教育强基固本
- 大家风范精神永存
1956年2月1日
1956年2月1日,毛泽东主席设宴招待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的委员,特别安排钱老同自己坐在一起,进行亲切谈话。毛泽东主席十分关怀钱老,先后六次接见过他。
1979年
1979年,钱学森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
1989年10月1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记住那个年代,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钱学森等科学家们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1989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国庆招待会上接见了钱老。
1989年
1989年,钱学森荣获“小罗克韦尔奖”。“小罗克韦尔奖”是国际理工研究所于1982年设立的最高奖项,每年授予至多3位在国际理工界有极高声望的科学家,是现代理工学界的最高荣誉。钱学森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关于这个奖项,除了至高无上的荣誉之外还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当时中美关系恶化,美国对中国实行禁运,在小罗克韦尔奖章颁奖前,美国派特使会见邓小平商讨颁奖事宜。小罗克韦尔奖章的颁奖,象征着中美两国在民间与科技方面的交流并未完全中断。面对这样一枚重要且充满荣誉的奖章,在国防科工委庆祝钱学森先生获奖时,他(却这样)说:今天给我的奖,说是第一个中国人得此奖,我说,要紧的是“中国人”三个字,这个“中国人”,应该包括中国成千上万为此作出贡献的人。可以看出,钱老真的是很谦逊,很爱国。这里呈现的就是他所获得的国内各界诸多嘉奖。
1996年12月11日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听取钱老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建议,并号召“向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学习”。1996年12月11日,江泽民同志在钱老85岁诞辰之际,到家中看望钱老。
1999年9月18日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钱学森获得的奖章。
2008年1月19日
2008年1月19日,胡锦涛同志来到家中看望钱老。并对他说:“钱老为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而钱老常常谦逊地说:“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的切身感受。”
2011年11月14日
2011年11月14日,当时还是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
1929年
1929年,钱学森考入国立交通大学,怀着实业救国的理念攻读铁路机械工程专业。
1932年1月28日
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爆发,孙中山“航空救国”的口号重被提起。钱学森因此进一步感受到了航空工业的重要性,决意为“航空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钱学森在四年级时选修了航空工程课程,两学期平均成绩为90分,名列选修该课的14人之首。
1934年7月
1934年7月,钱学森以优异成绩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
1935年
爱国情怀是贯穿钱学森一生的精神支柱,他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和人民紧紧相连。1935年钱学森赴美求学,立志学成报效祖国。在临行之前,他的朋友、同学纷纷为其赠言,(文献(照片件):钱学森赴美前的同学留言册),而他是这样说的:现在中国政局混乱,豺狼当道,我到美国去学技术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效力。后来,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1935年8月
1935年8月,钱学森从上海黄浦江码头登上美国邮轮公司的“杰克逊总统号”,怀着“航空救国”的远大理想,赴美深造。
1935年9月
1935年9月,钱学森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硕士学位。在这里,他仅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该校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1936年10月
1936年10月,钱学森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学博士学位。加州理工学院崇尚创新精神和学术民主,对钱学森产生了重要影响。回国后,他一直极力倡导学术民主,并身体力行。
1947年
1947年,年仅36岁的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为年轻的正教授;1949年,38岁的他出任古根海姆喷气推进中心主任。可以说是非常的年轻有为。
1949年
1949年中秋之夜,钱学森与多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中心花园共贺佳节,商讨归国大计。
1949年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遍世界时,钱学森也积极筹划归国事宜。
1950年
1950年,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钱学森的归国行李遭到查扣,他本人更是于1950年9月7日遭美国司法部无理拘禁,被关押在洛杉矶以南特米诺岛上的移民局拘留所达15天之久,这15天对他的精神造成了严重摧残,但他不屈不挠,坚持斗争。
1955年6月
1955年6月,钱学森从一份中文画报看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老先生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出席当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的照片。陈叔通老先生与钱家是世交。钱学森当即给陈老先生写信告知:“自己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请求祖国就回国之事给予帮助。
1955年8月
1955年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周总理指示中方代表王炳南大使以此信为依据,与美方进行交涉和斗争,迫使美方同意钱学森离开美国。
1955年8月5日
1955年8月5日,钱学森收到允许离开美国的通知,他立即去买回国的船票。
1955年9月17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一家踏上克利夫兰总统号”,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
1986年
1986年,美国政府邀请钱学森访美,以弥补过去对他的不公正待遇,但这种弥补只能以民间方式进行,政府不愿做出表态。钱学森在回复此事的信中说:“我们中国人有国家的尊严,美方既不能为过去对我有不公正待遇表态,那我就不能再去美国。”
1975年
钱学森从小就喜欢听相声,他回国后曾欣赏过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表演,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但两人有机会坐在一起亲切交谈则是在1975年召开的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在钱学森眼中侯宝林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艺术家”。
钱学森一生与书结伴,博览群书。在青少年时代,图书馆几乎是他“每天必去的地方”,晚年钱学森也是与书结伴,据不完全统计,他家中的藏书达三万余册。钱学森还有制作剪报的习惯,他把自己看过的报刊杂志上的资料都制作成剪报,他自己常说:我一直在学习,因为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1989年8月
1989年8月,于景元写信祝贺钱老获得“小罗克韦尔奖章”,并称赞钱老的爱国主义精神。钱老在这封信上写到:“你遗漏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是智慧的源泉,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不爱国的。”钱学森不仅拥有一个广阔无垠的科学世界,还拥有一个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在大学学习期间,他是学校铜管乐队的次中音号号手。钱学森不仅喜欢绘画、乐器,还喜欢摄影。从他在美国期间的自拍像和年轻时拍摄的摄影作品,反映出他颇深的艺术造诣。
钱学森认为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科技工作者需要有文艺素养,文学艺术家也要懂得科学知识。两者若不结合,终不能成大器。
他说: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20世纪60年代
钱学森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大家、国之栋梁,他的成功既有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的因素,也有他胸怀远大、不断广泛吸取各类知识的原因。钱学森的智慧源泉来自各个方面:
1. 深厚扎实的哲学功底:他对《实践论》《矛盾论》都有所研究,更是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列主义者。
2. 深邃细腻的艺术涵养:在校期间,钱学森参加了国立交通大学的铜管乐队、雅歌社、军乐队、口琴会等多个文艺团体,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3. 严谨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严肃、严格、严密。20世纪60年代钱学森曾在黑板上写下八个大字,这正是他一生所秉持的科学精神。
4. 无私坦荡的民主作风:在工作中,他还注重发扬民主作风,中国航天事业初创时期,钱学森每个星期天都会把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庄逢甘、林爽等总设计师请到家里讨论重大技术问题,广泛听取大家意见,充分做到民主决策。
可以说,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品质,在钱学森的身上形成了巨大的合力,使他不仅在自身专业领域成为个中翘楚,更能自由自在地徜徉于各个科学领域之中,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1960年11月5日
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仿制的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6月29日
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导弹技术从仿制进入自行研制的新阶段。
照片:1964年6月,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
1970年4月24日,钱学森牵头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任务,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照片: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96年
除此之外,钱学森还提出了系统科学与思维科学,这是1996年钱学森手绘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图,大家可以看到该图包括了基础科学,技术科学,系统应用三大块,涵盖了多个学科分支,非常详细。
接下来大家抬头看,这是我们根据天宫一号与神舟10号对接图按比例缩小复制的模型,浩渺的星空与飞行器交相辉映,见证着我国航天事业的稳步前行。
2004年1月15日
航天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次发射成功后,航天员都会上门去看望钱学森。这是2004年元宵节,王永志和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看望钱学森。
1960年1月13日
钱学森在从事科学研究和航天工程的同时,持续热忱地关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
他身体力行,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能力出众、堪当重任的一流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他对培养中国杰出人才的牵挂,形成了知名的“钱学森之问”,这道深刻的命题广为世人所关注。
照片:1960年1月13日钱学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教学工作。
1961年冬
1961年冬,钱学森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学生上课。
照片:钱学森给他的研究生上课
1963年
1963年,钱学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收了一名物理力学专业的研究生。
1964年1月初
在中国科技大学6万多名本科毕业生中,涌现了6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这种“千人一院士”的比例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一,且遥遥领先。而在在钱学森主持工作的近代力学系第一届和第二届共约500名毕业生中,出现了白以龙、徐建中、等8位院士,形成“百人一院士”的格局,非常了不起。
在他晚年时期,还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体系”,该体系包括5个方面:1.性智与量智相结合;2.科学与艺术相结合;3.科学与哲学相结合;4.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5. 微观与宏观结合
核心就是通过对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学习、理解和应用,打破各学科界限,集理、工、文、艺于一身,贯通古今,实现思维大跨越,获得“智慧”。
图为1964年1月初钱学森给该生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势的问题。
1947年9月17日
1947年9月17日,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喜结良缘,从此比翼双飞。这是钱学森与蒋英的结婚照。可以看到,当时的钱学森也是非常帅气,潇洒的。
照片:钱学森的结婚照
1956年
1956年,钱学森一家在北京航天大院宿舍安了家,在此一住长达50年之久,有关部门领导多次提议为他改善住宿条件,钱学森一概婉拒。
晚年,他还为自己制定了处世7不原则
一、不题词
二、不写序
三、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
四、不出席“应景”活动
五、不兼荣誉性职务
六、上年纪后不去外地开会
七、不上任何名人录
不求显耀,面对功名荣誉永葆淡泊之心。有功不傲功,有名不图名,是钱学森对精神气节的崇尚和坚守。
在工作之余,钱学森的家庭生活,也是其乐融融。
照片:1959年钱学森的全家福
1992年9月2日
钱学森具有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他以淡定之心面对权力地位,以淡泊之心面对功名荣誉,以淡然之心面对物质待遇。他本人生活简朴,却多次捐资给学校和基金会,关心着祖国现代化建设。钱学森高风亮节的大师风范、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让人永远追思和怀念。
文献(照片件):钱学森致周光召的信
1995年4月14日
1995年4月14日,钱学森委托秘书,将所获的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的奖金100万港元全部捐给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会。
2009年10月31日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照片:胡锦涛与蒋英握手
展览馆每周二至周六9:00-18:00面向学校、社会团体、机关单位
实行预约参观,
为保障安全不面向社会接待散客,乘坐608路、411路、324路公交车到达悦园路,步行50米或在导航中搜索“高新一中南校区”即可到达。
预约电话:85691612
钱学森生平业绩展览馆网上展览馆内设在西安高新一中官网
-
包括
“ 前言 ”“ 第一部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第二部分:科学技术前言的开拓者”“ 第三部分:人民科学家风范”“ 第四部分: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五个部分,图文并茂的重现了展览馆的展示内容。
-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