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西安高新一中2023届59名同学前往咸阳市泾阳县,开展地理野外考察活动。本次活动由张清彦副校长带队,地理教研组郭小平、李强、党平、马龙博、温娜、向亚玲和梁龙老师为指导老师。
考察出发前张校长对同学们的动员和指导
郑国渠门口的合影
考察的第一站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无坝引水灌溉工程,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郑国渠渠首上游位于仲山深处,“V”型河谷,凸岸和凹岸地貌,褶皱地质构造,壶穴地貌都非常典型,通过老师的现场讲解,同学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提升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非常典型的“褶皱”地质构造
神奇的“壶穴”
小草的顽强“生物风化”
马龙博老师讲解物理风化作用
党平老师讲解节理和裂隙的区别
李强老师讲解河流凹岸的侵蚀
讲解员解释郑国渠渠首位置的变迁
考察的第二站是“陕西水利博物馆”,展馆通过历史文献、沙盘模型、以及幻影成像等高新科技手段,展示陕西悠久的治水历史和治水文化,再现了"中国近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为水利鞠躬尽瘁的一生和治水伟绩,认真听讲解员的介绍,仔细的记录,先生的家国情怀深深的影响着同学们。
同学们在学习泾惠渠的修建历史
考察的第三站是“茯茶小镇”,首先,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在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进行了深度的学习,学习了茯茶的文化历史,制作工艺及古泾阳老街的风貌,在茯茶制作厂参观了茯茶的制作过程,并就小组的考察课题,和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充分体会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学们在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认真听讲
在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和工作人员交流
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合影
这次地理野外考察,同学们有备而来,做了大量的准备,把自己在地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了实践中,做到了知行合一,提升了地理实践力。水利先驱的治水伟绩,激发着同学们“立大志,做大事”的家国情怀,使我们的校训“为时创新,人尽其才”落到了实处。
学生感言
游千年伟迹,品丝路留香
西安高新一中2023届 高铭玥
7月14日的天格外蓝,“蓝天白云”就这样从西安“飘”向了泾阳县。第一站来到了穿越千年的郑国渠旅游风景区。泾河大峡谷水流淙淙,绿意葳蕤,带队老师都是学校经验丰富的地理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很多地理知识,在实践中拓展了我们的眼界和知识面。比如节理面容易发生水土流失,表层土壤形成缓慢,引出了地质过程的时间尺度问题;岩石上的黑斑是一片片地衣真菌和藻类,这些生物是促使岩石风化的先锋,最早对断裂面进行腐蚀;老师还为我们区分了“V”形谷和隘谷……
在上午的实地考察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个个“壶穴”。壶穴是怎么形成的呢?壶穴是在河流上游经常出现的一种地理现象,由于雨水,使河水流量增加,带动上游的石块向下游流动,当石块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处无法前进时,会被水流带动而打转,经历长时间后将障碍磨蚀,形成圆形孔洞,称为壶穴。我想,一个人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和风雨的锤击才能磨平自己的棱角,形成自己的那一汪清潭。
下午我们来到了茯茶小镇,品尝了回味绵长的茯茶,拿放大镜观察茶砖,我们认识到朵朵金花其实是有益的菌群。当然,通过前期的调查和与导游的讨论,我们发现了茯茶小镇的发展现在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这些引发了同学们的深刻思考和激烈讨论……
崎岖的山路和亘古不变又瞬而沧海桑田的山水让我感受到人生一粟,茯茶的阵阵茶香让我品味到岁月悠长。短短一天的学习,却引发了同学们无限的思绪。最让我感动的是我们“高新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和团结互助的品质,以及孜孜求学的探索精神。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大家围着导游恳切发问的求索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最美的回忆!
泾水汤汤 经久弥长
西安高新一中2023届 王浩南
当你踏上谷底的石滩时,你便能感受到两千多年前,郑国带领十万秦国男儿修筑郑国渠的不易。大片的石灰岩沉积带经过数万年的地质活动,抬升、沉降、断裂、隆起,泾河便在这山谷中闯出一条路来,九曲十八弯。但是,复杂的地质构造,也造就了这段峡谷的神奇。在这里,流水与硬石的对抗,创出少有的奇景,壶穴、突崖、深洞,创世者在这里,发挥着自己的无限妙想。
泾河上游,水流湍急,两岸石滩上的石头,无论大小,都被千百年来不舍昼夜的水流打磨光滑。脚下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跌入水中。近乎垂直的石壁,以及层层堆积的山体,滑坡、落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泾河上游流经特殊的地质地貌,注定了这一水利工程修建和维护的艰辛。秦地的先人,就是在这里耗时十年,挖出了郑国渠。郑国渠横穿关中平原东西,连接起泾河与洛河,流经的八百里秦川,因为有了水的滋润和沃土的馈赠,成就了最早的“天府之国”。后世的历朝历代,皆在此基础之上改造,修建,时至今日,已到第六代,润及万世。
泾水汤汤,顺流而下,位于其北的泾阳,得到了不一样的润泽。凭借地理优势,成为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水陆转运重镇。在这里,茯茶因为一次意外而诞生。从此,茶砖里深埋的金花,便顺着最早的茶马古道,在驼峰之间,在马背之上,度过几百个春秋。如今的茯茶,已经成为泾阳的一张名片。依托传统的茯茶制造,大力开发茶叶加工、旅游小镇、智慧农庄、健康养生等多方面产业。一片小小的茶叶,经历水的润洗,气的氤氲,温度的守候,再通过人的唤醒,生出朵朵金花。这朵泾河浇出的花,甜美了这片土地上的儿女。
从郑国渠到如今的泾惠渠,从茶马古道到现在的茯茶小镇。就如同泾河一般,从源头出发,不断绵延,不断传承。但在这之间不变的,是那山石,是泾河水冲击滩石飞溅的白浪,还有茶砖中所筑入的,浓厚的茶香和人的期盼。
渠成渭北,茶传天下
西安高新一中2023届 梁以杉
2021年7月14日,西安高新一中地理社团的老师同学们一同前往泾阳进行为期一天的地理研学活动。
渭河谷地与黄土高原交界之处,泾阳之北二十五公里,乃是两千年前秦朝之宏大工程——郑国渠的渠首。然而千年时光河流下切,地壳抬升,远古的渠首早已废弃,成乱石一滩,我们便仅在泾河峡谷进行徒步考察。
烈日当头,将山间石缝中生长的树烤得蔫蔫的,然而我们在河岸巨石路上走走停停,抬头是层层岩石,裂隙节理,风化剥蚀,百米路途竟荟萃了无数地质形况,叫人不禁感叹造化之神工鬼斧。低首是清波荡漾,壶穴漫滩,跌水沉积,千里泾河亦灌溉了万亩渭北良田,使我由衷赞叹郑国的妙算神机。
除却郑国渠,渭北平原之上,千年来无数沟渠纵横,自古时白公,宇文恺,项忠,而至近代李仪祉先生,他们不辞辛苦,为民开河,成利于千秋之功业。
六百里之河渠,泾洛之间平原成天府,乃是自然与秦人合力之神功。
其色如黑墨,而嵌之以铄金,乃三伏天成茶,谓之茯茶。
泾阳,原为陕甘湘茶马古道之要塞,百年来往来商贩络绎不绝,其所运货物中有一种唯有泾阳之地才能生产的商品——茯砖茶。
近代茯砖茶曾一度没落,然而近十年来泾阳茯茶又渐渐发展起来。茯茶镇,便是以茯茶文化,丝路文化,关中文化为基础建成的茯茶产业旅游小村。
行进中,工作人员介绍了茯茶工艺制作方法,回顾了茯茶的历史,展望了茯茶镇以至于茯茶产业链的发展规划和未来方向。氤氲的茶香中,我们静静走过一个又一个景区和展厅。
对比小镇几年来的创新发展,深觉此地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范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茯茶必能够冲出小小的村镇,进而走向全世界。
渠成渭北,茶传天下。一自然,一人文;一远古,一当今。观念相异,时空不同,如此之杂糅,方为地理。
附各小组考察研究课题:
第一组:
1.郑国渠地形特征与引水方式的研究
2.茯茶镇茯茶产业发展历程研究
第二组:
1.郑国渠峡谷地貌的形成及岩石特征调查研究
2.茯茶镇旅游资源开发的评价
第三组:
1.郑国渠的水质特点及农业灌溉的研究
2.茯茶镇茯茶产业发展条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
第四组:
1.郑国渠灌溉工程保护的研究
2.茯茶镇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
第五组:
1.郑国渠景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2.茯茶镇产业发展的研究
第六组:
1.郑国渠峡谷地质地貌特征调查研究
2.茯茶镇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