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娲造人到人造“人” ——听中科大张世武教授报告有感
发布时间:2021-03-15   点击量:4411
字号:
来源:

《隋书》记载:“帝尤恨不能夜召,于是命匠刻木偶人,施机关,能坐起拜伏,以像于抃。帝每在月下对酒,辄令宫人置之于座,与作酬酢,而为欢笑。”此可乃“机器人”事业之滥觞。虽说其远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滚滚浪潮,但究其存在,却反映出了人类制造“人”的原始动机和需要。

张教授俨然一副“理工男”的严谨模样,他以丰富的展示与讲解,将那个宏大的机器人“帝国”铺陈开来。什么是机器人?“具有一定智能的可移动可作业的设备与装置”。

荧幕上,一张张动态演示图让本感疑惑的我们渐入佳境。灵巧的机器人仿生手,交互机器人“佳佳”,公司年会上敏捷跳动的“舞者”,机器人家族的成员们,用实力颠覆者我们对一台台冰冷机器的认知。原来,钢铁之身在编程与数据的操控下,可化作世间万物,承载人类对其殷殷期望,完成一招一式,尽显科技之美。

焊接、搬运、应急救援……机器人的身影已然悄无声息地覆盖了我们的生活,在这个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时代,机器人的普及为劳动力供应打上了一剂强心剂。未来,更多的仿生、协作机器人,将与人类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在高水平手术、残疾人康复等领域大显身手。“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这是张教授在讲演开始时对它们的评价。

诚然,随着机器人革命如火如荼的开展,关于伦理与道德的问题亦随之产生。面对人工智能不知疲倦的工作能力和近乎无限的学习能力,人类的危机意识与日俱增。它们如“超人”一般,却只得作为人类的“奴隶”而被终日被操控着。若有朝一日,机器人“揭竿而起”,向人类文明发出的挑战,将成为我们人类的浩劫。阿西莫夫曾在《我是机器人》一书中提出“机器人三原则”,几十年来,这些原则不断被各类影视作品扭曲与演绎,逐渐抽象出了人们的心魔。这看似荒诞的忧虑,却引发了我们对于如何开发利用机器人的思考。

“学术研究是科技的基础”,张教授如是说。是的,没有象牙塔中日日夜夜的演算、实验,便没有形形色色的人工智能。中科大“佳佳”制造团队,正是破解了表情合成的“恐怖谷”,才呈现出了以假乱真的效果。也许,那一项项令人惊叹的技术突破背后,正藏匿着研究者苦苦研究算法,不断寻找理想材料的劳碌身影。

我们渴望科技改变世界,憧憬技术创新带来的快捷便利。但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我们理应不忘脚踏实地,发扬实干精神。只有以好奇的姿态、笃定的信念,孜孜探索,学术之花才会拥抱现实,创造价值;只有用开阔的视野、切实的行动,丈量世界,将智慧浇筑于科学之园地,人类的未来才会因人造“人”的存在,而愈益斑斓多姿。

【专家简介】

张世武教授、博导,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副院长。IEEE Member、ISBE Member、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地面机器系统分会委员。从事多年仿生机器人研究,研制出多代仿生机器鱼、软体机械臂、仿生灵巧手、两栖机器人AmphiHex-I及AmphiHex-II、撼地者救援机器人、液态金属驱动移动机器人、液态金属电机等各类特种机器人。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