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院士报告 畅享教育明天——高新一中第八届“华为杯”科技节完美收官
发布时间:2020-12-22   点击量:5437
字号:
来源:

12月21日下午,西安高新一中高一师生齐聚尚德楼多功能厅,在此召开第八届“华为杯”科技节闭幕式暨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教授科技创新讲座,共同为本届科技节画上圆满的句号。

莅临闭幕式的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教务处处长王秋旺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张群明、李莹老师,以及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硕士研究生、高新一中2015届校友井皓东。

张清彦副校长致辞,首先对同学们一月来的积极参与,不懈努力给予了肯定,随后她对本届科技节的开展情况与收获成果进行了总结:

本届科技节,在各主办部门的指导下,在全体高一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果,呈现出五大亮点。

01专家云集,盛装启动

举办了开幕式启动仪式,来自于华为公司5G领域、科大讯飞人工智能领域、西北大学物联网领域、西北工业大学新材料领域的专家教授云集在此,通过论坛向同学们展示现代科技的魅力。

0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本届科技节丰富了往届活动形式,学生参与面广,成果呈现方式多样,质量普遍有所提高。9个活动环节,共收到学生作品214件,参加人数为1999人次,其中专家报告、科技路演及生物模型制作全员参与。获奖作品124件,443人次获奖,占全年级总人数的81.7%。体现了活动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特点。

03现场讲解,集中评价

生物、物理、化学、地理模型作品,其中蕴含的学科思维、知识背景和建构原理,通过学生现场讲解和问辩,既烘托人气,又引导师生公平投票。结构承重比赛和DV、小视频比赛,通过现场直播和转播,将参赛学生的设计、制作、讲解、问辩、表演等全部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使本届科技节高潮迭起。

04寓教于乐,寓学于做

科技节组织的每一项活动,呈现出的每一个作品,既是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是教师的教学成果。老师和学生都相互欣赏,享受其中,呈现出良好的教育生态,这就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05院士亲临,高瞻远瞩

12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郑南宁教授为全体高一师生做科技创新讲座《人工智能的未来形态与挑战》。

郑南宁教授从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讲起,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在讲解国内外无人驾驶领域的发展现状时,郑南宁教授展示了西安交通大学在智能驾驶、智能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前景以及人工智能目前面临的挑战。现场聆听院士的报告,对同学们更是树立人生更高目标的指引。

闭幕式上,郑南宁院士和王淑芳校长为本届科技节集体一等奖获奖班级高一(7)班、高一(6)班颁奖。

9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这也是高新一中每年举办“科技节”活动的意义所在。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富奇妙的科学知识,更是同学们人生中万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在体验、发现、创造的过程中,获得了成长,为他们立下了远大的理想,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决心。


未来已来

——聆听郑南宁院士报告有感

西安高新一中高一(6)班 晁昕烨

第八届“华为杯”科技节已接近尾声,由郑南宁院士带来的报告作为收官之战,是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形态与挑战》的科学盛宴。在报告最开始的时候,郑院士并没有说今天的主题,他说:“科学研究是一件浪漫的事情。”他还表示,今天来是想激发我们探索科学的幸福。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鼓励大家积极地投身于科研中去,投身于祖国建设中去。

接下来同学们跟随郑院士开始追溯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以及展望人工智能的未来。

生物的出现、进化至今,40亿年间一直遵循着有机化学的规律,但自从有了人工智能,一种无机生命就诞生了,他从此和有机生命并存。人工智能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演变。说到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探索,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时候亚里士多德就开始了。千年之后的艾伦·图灵来了,他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他曾提问到:“机器能思维吗?”而至今我们也在追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从未停下。

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开了两个月,终于,人工智能有了自己的定义: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1956年至今,人工智能两起两落,如今正值上升期,如火如荼、未来可期。

“深蓝”“Alpha Go”接二连三地打败世界一流棋手。这不禁让我思考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的确在许多方面,人工智能比起人类,有着诸多优势。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农业领域、国防军事,甚至还有诗歌。人工智能RKCP也可以写出:“I think  I will  crash  just for myself”这样有诗意的句子。更甚者,在未来20至30年中,百分之五十的工作岗位都可以被人工智能代替。既然如此,人类又该何去何从呢?

我们有什么是人工智能所代替不了的呢?是常识与直觉,是情感与想象力,还有灵敏精巧的运动。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而对于人工智能,这些都是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不必太过担心焦虑,有言道:“灵魂和精神总是来自人类,人工智能只能是人类伟大的助手。”

这短短的一个小时飞快地流过,感谢郑南宁院士的分享,老师同学们意犹未尽。第八届科技节已画上圆满的句号,但我们追寻科学、追求真理的脚步永不会停止。青少年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成为真正像郑南宁院士一样的人,做真正有意义并且报效祖国的事情!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