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话,面对新课程教学,面对“焕然一新”的教材,面对全新的教学方法,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如何迅速的完成新旧课程的交替,我也是心头一片茫然,倍感痛苦。的确是“在痛苦中涅槃”。
痛苦一:“自我否定”后的无所适从
教授新课程之前,总是错误的认为,新课程改革,是对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全盘否定;新课程改革就意味着要改变我们已经习惯了教学方式。而且私下里还认为,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变革的往往是我们成功的经验。
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又觉得新课程处处体现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充满智慧的挑战:如,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新课程强调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参与、自主探索意识,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新课程要求一线教师具有怎样深厚的专业知识,掌握怎样先进的教育技术,才能适应其要求?新课程要求开发课程资源,而我们教师掌握的资料及了解的资源还有限,我们又怎样开发?新课程为教师留下了创造的空间,而我们在这个空间里又该做些什么呢?没有一个成功的模式,没有一点经验可以参考,我们到底应当怎样做?
痛苦二:教材改变带来的不适应
新课程改革的最显性变化就是教材的变化,人教版的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学习生活、人格建构方面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新教材设计更加富有弹性,为师生互动和学生发展留有更大的空间。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看到这些,内心似乎稍稍平静了许多。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改变教材带来的不适应仍不时能感觉到:
第一、新教材的编排体例破除按文体进行单元编排的方法,改为以专题组织单元文章,更加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同时,文言文又按文学史的顺序编排,这样做,虽然能清晰得显示出选文的时代特点,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让老师头疼的是,先秦两汉时代的文章,远远要比明清时代的文章难理解得多,学生一上来面临的就是一个相当的高度,学生能越过吗?
第二、每学期的授课内容由老教材的一册变为新教材的两个模块,每一模块又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部分组成,其中阅读鉴赏又分成四个单元,容量基本和老教材的一册相当,授课进度能完成吗?
痛苦三:评价制度迟迟出台成为制约新课程的瓶颈。
众所周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就像牵牛鼻子一样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评价体系、学科课程评价标准相对滞后,基层学校的多数领导与教师采用的仍是原有的评价标准,只重视结果忽略过程,重视知识忽略能力,重视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思维发展,这就严重制约着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实现。
重中之重的是我们的教学从来都是看高考的脸色行事,社会、家长对教育的期望让学校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就更加难以有所突破。陕西的高考政策迟迟不出台,我们基层教育只能处于一种徘徊、观望、等待阶段,高考将如何评价学生,只有评价措施出台了,才能让改革在起点时就明确知道自己在达到终点时的评价标准,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才能在向终极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不断与评价标准和内容对照,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调整、改善,并最大限度地达到目标。
新课程教学改革已进行了一学期了,回顾一学期来的教学,虽然走过很多弯路,遇到过很多挫折,但跌倒的同时,我们也积累了站起来的经验。
课堂教学关注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倘若我们给学生构筑坚固的精神堡垒,建造深厚的人文底蕴就不会出现一些令我们尴尬的局面。
在教学中多方面打造经典视听材料,撞击学生的心灵,开拓视野,并在比较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净化“听、读”信息源。多与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上的对话,心灵的沟通。其次淡化功利意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从功利主义中解放出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煽得旺旺的,能点燃他们兴趣的熊熊之火,使他们人人喜欢语文,个个迷恋读书,痴情作文。”把吸收知识,丰富情感,充实精神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对学生怀疑自己和相信权威的现象要耐心引导,爱心渗透,用自己富有的语文精神去影响学生。语文不是预设的静态的教条,而是动态的生成过程,时时充满着未知与新奇,处处蕴藏着感染与活力,因此课堂上应舍弃圈套,摒除陷阱,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感知社会与人生,提升精神与情感,放弃解剖与拆析,进入文本与学生一起感受汉语言的魅力,沿着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学习规律,正确自如的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再者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化积累,坐下来作学问,摒弃浮躁,耐住寂寞,宠辱不惊,有了丰厚的知识,任何技巧都会轻车熟路,运用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