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自主型”教学模式中“问题设计”策略的探析
发布时间:2009-02-09   点击量:7020
字号:
来源:

摘  要:结合新课程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型”教学模式构建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创设问题情境。研究和探索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探析“问题设计”的策略。为“问题设计”策略的教学研究课题提供有益的见解和实施方案。
关键词: 化学教学 ,“自主型”教学模式,问题设计 , 问题情境
“自主型”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原有学科教学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型”教学模式彰显突出的是学生个体,形成自主性人格,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乐学、会学。这种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科学探究为基本内容,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切入口和落脚点。
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构建“自主型”教学模式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可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实践的体验中更自觉地加深或拓宽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学习,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体现化学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这既是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自主型”教学情境呢?
    当代英国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指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一—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的问题” 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牛顿定律;卢瑟福从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可见科学创新源于问题。问题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起点,而且也推动着科学研究和实践,可以说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高中学生心理发展和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明显增强,高中新课程的模块、主题的课程结构,使得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组织教学内容,运用问题设计策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围绕“问题”凸显出来。
因此创设良好的“自主型”教学模式,其重要环节的核心是“问题”。教师只有在认真研读新课标,领悟课改精神实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对问题情境的精心设计这个渠道,设计好问题,教学中的每一个巧妙问题的设计,常常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使学生的学习便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优化学习过程,增进学习效果的目的,它将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创设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情景,做好问题情境的设计是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成效。如何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依赖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能和精心的教学设计了。
探析化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则是新课程下“自主型”教学模式建构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笔者认为,创设情景,设计所提出的问题是化学“自主型”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问题的选择对学生学习是否有效果
问题的选择对学生学习是否有效益
问题的选择对学生学习是否有效率
合理创设问题情景,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创设问题的要求是:
(1)问题应有方向性,要问在有疑之处。教师要通过教学情景,把问题问到“点子上”,所提问题要反映“干什么”,设计的问题也应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目标,使整个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问题应有科学性,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问到“节骨眼”上,要充分暴露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及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框架结构,问题必须科学、正确、清晰,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3)问题要有启发性。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再归纳并解决问题。
(4)问题要有层次性。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同时不同的班级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问题设计时应随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能力而有所区别。如概念的理解分层次,例题的要求分层次,练习完成分层次。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学生基础差一些的,可多铺垫一些,问题细一些,采用“小步走”的方式,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在创设融洽的课堂环境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创设问题情境。
二、化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
1、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信息。无论是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学生实验,还是家庭小实验,只要深层次思考,总有取之不尽的提问素材。因此利用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问题,探求问题,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究化学规律。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己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水平,在探索化学规律的过程中设置一系列彼此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继而自己提出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的钠的化合物性质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何用水点燃棉花的实验?由学生所想到的在棉花中放钠块,进一步演示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滴水来诱发学生的思考。由过氧化钠加入水中所形成的溶液加入酚酞的先变红振荡后又褪色设疑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原因、共同合作制定实验方案和通过实验实施,最后让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这样既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学生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过程中解决疑问。
在《钠》的教学中,补充钠与酸与水反应,由反应的现象的差异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对钠与酸与水反应的实质的认识。由把钠块加入硫酸铜溶液中所产生的“浮、熔、游、响”以及蓝色絮状沉淀和把硫酸铜溶液滴在较大的钠块上所产生的红色生成物设疑,激发学生对铜离子与氢离子氧化性的比较以及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质是钠先与水反应的认识,接着进一步提出由学生观察所得的蓝色絮状沉淀上的黑斑是何物的问题,循环渐进的探索性问题,通过连续提问,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在金属的化合物的教学中,通过实验可设置铝片加入酸碱中不能立即释放氢气的现象,双氧水及酸性高锰酸钾对亚铁离子的氧化的实验设疑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离子反应》一节的教学中,为了探究离子反应的实质,究竟哪些离子参与反应、哪些离子可以共存?教师可以设计硫酸铜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悬浊液离心后,取上层清液让学生设计方案检验所含离子?这样的设计一定会使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最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
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以通过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组合学习,设计恰当的先行组织者,寻求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来设计或引导提出问题,降低难度,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聚焦课堂”的活动中,来自上海的专家余老师在设计《物质的量》的教学时很简朴的从碳与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设置问题分析微粒数、质量的关系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开始时自己并不觉得有何好处,但在今年进行本节教学时利用不同班级作对比,发现这样的引入的确能增强诱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中,新教材的编排也是这样,由学生所熟知的电解水设置问题,所得氢气氧气的质量、体积、微粒的关系可轻松得出阿伏加德罗定律,学生会有强烈的好奇 “为何会有此结论出现?”,教师再由微观启发分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好的问题设计一定会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的设计尤其适用于一些概念课的教学;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设计“初中都学过哪些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引课,问题虽然简单但的确可以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让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走得进去,要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探得出来,要让基础好一点的学生探个清楚明白。在学生已经认清并理解透彻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实质,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剂还原产物几组关系时,可进一步重组教材增补锌-铜-盐酸原电池后设疑,为何在铜片上居然产生了氢气的气泡?促使其积极思考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这样逐步深入的创设问题情景,使原本较为枯燥的概念、原理课教学就随着学生的热情参与、问题的逐层深入而不显得枯燥乏味。
3、由实际生活和生产应用创设问题情景
根据实际生活和生产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化学知识的价值,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由学生所熟悉的“修正液”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加油站中所张贴的注意图标发问,引发学生对实验安全的注意;由“珠宝玉石的保养维护”发问引发学生对氧化铝性质的思考;由“维生素服用时的注意事项”的发问,(注意防水和抗氧化)引发学生对氧化剂还原剂的性质的了解;由对长期运送鱼苗的水质的变化及解决措施的发问,进一步启发学生在学习过氧化钠化学性质的基础上对过氧化钙的分析;由“如果你为化工工程师,在选择泡沫灭火器的药品时的注意事项”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自主讨论模拟碳酸钠及碳酸氢钠与酸反应的量的关系等。精心设计引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场景和问题,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学习金属铝的性质时,请学生列举在家庭环境中,哪些是由金属铝制成的?你们发现铝制品和铁制品有哪些区别?学生思维活跃,立即联想到了灶具(锅、水壶、盆、勺)、门窗、易拉罐等。教师展示一些常用的铝制品和铁制品,多数学生在比较铝和铁制品中发现铁制品常在表面刷油漆,自然地提出了“为什么铁制品常刷一层油漆?”、“为什么铝比铁耐腐蚀?”的问题。这样自然就引出了学习和认识金属铝的性质的课题。教师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将问题外化,展开解决问题的新课学习过程。
4、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及变化规律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及变化规律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分析并总结规律,增强概念原理的说服力,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演绎推理能力,使教学更加严谨、科学,同时渗透了科学方法和意识的培养。根据需要查找数据,有目的地锻炼学生查找资料,搜索信息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学会利用参考书,工具书、文献、网络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扩大知识面等综合素质,
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时,让学生查找各种物质的密度,罗列出来。再分组观察,讨论,分析,自己发现;在标准状况下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大致相同,而液体固体的体积则相差较大。从而产生想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这种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的观察,学生具有强烈的研究欲望,因而具有可发展性和生命力。
5、以涉及化学的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涉及的化学事件、事故更是时常出现于新闻报刊。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生动的探究学习和诱发学生疑问的化学背景。如果适时引入,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例如在学生观看了嫦娥一号升空后的实况转播后,在课堂上及时就火箭升空时的巨大红色火焰和响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知识的热情;在南京学生与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对话公布后,以空间站的氧气来源,电解水、“氧气”蜡烛等为问题设疑;在《金属的化学性质》的钠的性质的教学中,就可以2002年7月7日若干神秘水雷惊现珠江,新闻报道中所描述的各种现象设疑,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急于想知道为什么。教师再顺势提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原因、共同合作制定实验方案和通过实验实施,最后让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这样既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学生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过程中解决疑问。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而这些均要求化学教师自身要有终生学习观,要有强烈的“STS”意识,敏锐的捕捉到一些化学与现代科技生活联系紧密的事实,尤其是化学作为人类进步关键方面的例子要积累下来,尽量少以化学污染事件为问题设置问题,避免学生产生对化学的负面影响。可以创设一些现代科技成果的开放题,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考的结果,也是思考的开端。它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思维活动,使学习者主动的参与,自主的学习。在教学中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型”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创设问题”教学以问题假设和验证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做好问题设计,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做好“问题设计”, 是新课程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型”教学模式建构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 孙宪启,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化学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8期

(2007年获陕西省一等奖)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