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09-02-18   点击量:9381
字号:
来源:
设计人:姚发请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 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1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抓关键句 来理解主旨 
四、加强预习,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一、 导入新课  
    具有魏晋士人风范的王羲之,不仅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指一名学生读准  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以突出生之“乐”: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试背诵。  
讨论:1.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段中起到什么作用?“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 
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讨论2: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讨论第二段内容  
1.学生齐读。 
讨论:1: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讨论:2:怎样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 
明确:“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也就是说,作者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3段与第2段,且把第3段与第1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六、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为什么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庄子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这就是荒谬的。这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评价庄子观点的错误。若从文中内容看,作者在第3段郑重引出孔子的“死生亦大矣”作为议论的发轫,而后连述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常而悲,对生死之事而叹。既如此,庄子的“一死生’一‘齐彭殇”之说就是荒诞之辞了。。
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七、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突出“乐”,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突出“悲”与“悟”。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外阅读余秋雨的《遥远的绝响》
钉钉高效办公
中国知网
视频在线
档案工作
图书资源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