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知识储备
|
(1)直线的斜率;(2)物体运动的速度;(3)函数的极限等
|
现有能力特征
|
具有一定归纳、概括、类比、抽象思维能力
|
现有情感态度
|
对导数这一新鲜的概念具有强烈求知欲和渴望探究的积极情感态度
|
概念导析
|
自发探究
|
自主探究
|
引导探究
|
探求、研究
|
创设情境
|
分层作业
|
引导小结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师生互动
|
设计思路
|
||||||||||||||||||||||||||||||||||||
创设情景
|
几何画板演示:
Ø 1、圆的切线:
(1)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的直线(已学);
(2)割线的极限位置(复习引导)
Ø 2、奇怪的平均速度:
在高台跳水运动中,运动员相对水面的高度h(单位:m)与起跳后的时间t(单位:s)存在函数关系h(t)=-4。9t 2+6。5t+10。计算运动员在 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是静止的吗?
(2)你认为用平均速度描述运动员的运动状态有什么问题吗?
|
首先复习圆的切线的定义,再介绍从极限的角度如何看待切线,为导出切线的斜率创设情景。
学生相互讨论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0”这一奇怪现象,但我们知道运动员在这段时间内并没有“静止”。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
|
“二新”开题,扣人心弦
(1)新视角
切线:割线的极限位置。
(2)新问题
平均速度为“0”。
引起学生的好奇,意识到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为了能更精确地刻画物体运动,我们有必要研究某个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度。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发学生求知欲。
|
||||||||||||||||||||||||||||||||||||
引导探究
|
幻灯片:
Ø 探究一:对一般曲线如: 在(3,1)处的切线,能不能说与曲线只有一个交点的直线就是这条曲线的切线?
|
学生探究、讨论,教师指导。
|
类比探:
呼应导入1,挑战原有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
Ø 探究二:当点Q沿曲线C无限趋近于点P时,割线与切线的关系如何?
|
学生实验与教师课件演示结合。
|
直观探:
直观地从运动角度感受二者关系。
|
|||||||||||||||||||||||||||||||||||||
Ø 探究三:如何计算割线的斜率?
|
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割线斜率 ,感受斜率变化规律。
|
计算探:
数字揭示割线斜率变化规律。
|
|||||||||||||||||||||||||||||||||||||
Ø 探究四:如何计算切线的斜率?
|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规范结论。
初步启发、接触导数的概念。
|
实质探:
利用极限的思想,揭示切线的斜率的实质,为导出导数的概念做好铺垫。
|
|||||||||||||||||||||||||||||||||||||
自主探究
|
Ø 任务一:感受平均速度的变化
即当Δt取不同值时,尝试计算 的值?
|
学生利用计算器,分组完成问题二。
|
感受变化:
学生对概念的认知需要借助大量的直观数据,进一步体会从平均速度出发,“以已知探求未知”的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
||||||||||||||||||||||||||||||||||||
Ø 任务二:当Δt趋于0时,平均速度有怎样的变化趋势?
|
一方面分组讨论,展示计算结果,在t=2时刻,Δt趋于0时,平均速度趋于一个确定的值-13。1,即瞬时速度,体会逼近思想;另一方面借助动画多渠道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为了表述方便,数学中用简洁的符号来表示,即
|
搭建平台,自主交流:
数形结合,扫清了学生的思维障碍,更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体验数学的简约美。
|
|||||||||||||||||||||||||||||||||||||
Ø 任务三:运动员在某个时刻 的瞬时速度如何表示呢?
|
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运动员在某个时刻 的瞬时速度如何表示? 学生意识到将 代替2,可类比得到
|
揭示本质
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
|||||||||||||||||||||||||||||||||||||
自发探究
|
Ø 核心探究,揭示导数概念:
如果将这两个变化率问题中的函数用 来表示,那么函数 在 处的瞬时变化率如何呢?
|
在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下,进一步提出,我们这里研究的函数 在 处的瞬时变化率 即 在 处的导数,记作
(也可记为 )
|
抛砖引玉,水到渠成
砖已抛,必引玉;水已到,渠必成。
学生结合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抽象得到导数定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完成了思维的飞跃;同时提及导数产生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
||||||||||||||||||||||||||||||||||||
|
例1: 讨论函数 在点P(0,0)处切线的情况。
|
师生共同完成。
|
用具体函数的切线感受极限,加深学生对导数内涵的理解,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
Ø 分层练习:
Ø B类:P109 1,2;P111 1,2
Ø A类:
已知一个物体运动的位移(m)与时间t(s)满足关系S(t)=-2t2+5t(1)求物体第5秒和第6秒的瞬时速度。
(2)求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度。
(3)求物体t时刻运动的加速度,并判断物体作什么运动?
|
学生分层独立完成。
|
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物理模型,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更深刻地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
|||||||||||||||||||||||||||||||||||||
归纳总结
、
内化知识
|
1、过曲线上一点的切线的斜率;
2、非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
3、导数的定义;
4、思想方法:“以已知探求未知”、逼近、类比、从特殊到一般。
|
学生小结,再由其他人补充,完善,教师调控。
|
让学生自己小结,不仅仅总结知识更重要地是总结数学思想方法。这是一个重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的自我认识过程,这样可帮助学生自行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脉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
作业布置
|
B类:教材第114页,第1,2,3题。
A类:B类+补充。
补充:已知y=x3 求 (1) ;(2) ︱x=0;(3)求曲线在(0,0)处的切线方程。
|
作业是学生信息的反馈,能在作业中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
|||||||||||||||||||||||||||||||||||||
§1.1.2导数的概念
一、过曲线上一点的切线的斜率 例题
二、非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 小结
三、导数的概念 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