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2024年10月17日下午,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南校区举办了一场精彩的“名家讲堂”活动,特别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赓哲教授,为师生们带来了主题为《丝绸之路与外来文明》的讲座。于教授深耕于隋唐史领域,多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担任主讲嘉宾。于教授以孟子般的雄辩之才及诙谐风趣的讲述风格,激情地讲述中国古代史,将历史与现实结合,严谨不失幽默,轻松不乏深刻。今日,处在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于教授为高新一中全体高一学生讲述古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融合现象。从驼铃相闻到班列飞驰,从舟楫相望到汽笛声声,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犹如川流不息的“大动脉”,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集地,创造地区大发展大繁荣。于教授激趣导入:丝绸之路距离我们看似遥远,其实它深入影响到我们目前的生活,甚至我们的早晚餐都可能来自“张骞严选”。接着,于教授引导学生思考:丝绸不过是往来商品之一,为何西方学者要以它命名这条道路?
原来,丝绸不仅是这条商路上的贸易物大宗,而且丝绸具有唯一性,它产自中国,具备很强的象征意义。而丝绸之路并非我国的经济命脉,由于陆运运输费效比差,它更多地成为了一条“奢侈品”之路,运输的都是轻而贵的物品。然而,中国古时的志士们却抛头颅、洒热血地极力维护这条道路,他们是在尽国际义务,支撑沿途小国的经济命脉。由此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东方世界的领袖,一直积极地承担国际义务。在这条道路上,张骞的身影尤为突出。他艰难且辉煌的“凿空”之旅,真正开辟了西域丝路。尽管张骞的外交使命未能完全达成,但他的壮举却使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日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努力对外交往。更重要的是,当时世界上三个最高等级的文明因这条线路而串联在一起,这是所有高等文明的幸运。张骞的壮举无疑为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驼铃声声,马蹄阵阵,大蒜、安石榴(石榴)、胡荽(香菜)、黄瓜、葡萄等异域美食从丝绸之路走向我们的餐桌。千年丝路将熠熠生辉的文明成果凝聚成平凡光阴里的一日三餐。西安街头的一碗油泼面,就融合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精髓,舌尖上的“一带一路”也成为各国民间交往的重要纽带。
于教授还向我们展示了新疆博物馆镇馆之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唐代宝相花纹胡饼、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代兽首玛瑙杯、宁夏北周鎏金银壶上的希腊神话图案等珍贵文物。透过这些文物,我们仿佛看到了在漫长岁月中,中国各族人民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共同创造出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音乐方面,《霓裳羽衣曲》便是《婆罗门曲》的改写本。龟兹、天竺、高丽等地的音乐风格,在唐朝官方的保护之下,与传统音乐融合成了一体。
在宗教方面,佛教、景教、摩尼教等顺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特别是伊斯兰教于十一世纪后在西北地区大面积传播。这些外来文化的涌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最后,于赓哲教授总结道:“丝绸之路为我们带来了多样的外国文化,而这些外国文明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我们要秉持‘拿来主义’开放包容的精神,对于外国文化我们敢于‘拿来’,汲取精华,摒弃糟粕,这就是我们中国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我们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二法门!”
在问答环节,学生们积极提问,涉及昭武九姓的研究进展、外国人在唐朝官制中的融入情况、中国宗教“走出去”的现状等话题。学生们被于教授丰富的学识和生动的表达所吸引,被中华灿烂的文化所浸染,渴望深入交流以消解疑惑。
最后,教务处邵小快副主任总结道:“于赓哲教授的讲座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向我们阐明了丝绸之路的意义,鼓励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并启迪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大道不孤,众行致远。正如于教授所说,文明因交流而更加文明。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当今时代,我们再次摇响驼铃,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大国态度,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古今辉映,绵延不息;民心相通,美美与共。
学生感想
丝路传文明,时代谱新篇2027届 王雪萌
驼铃声声中,丝路仿佛一曲悠扬的乐音,奏响着多元文化的交织与繁荣;黄沙漫漫中,丝路好似一条坚韧的纽带,彰显着大国担当的使命与责任。
丝路啊,丝路,我常常想你因何得名。外国人以瓷器代称中国,却为何以丝绸命名你?从于赓哲教授的娓娓道来中,我才认识你的名字——丝绸。你是中国千万年来蚕桑业发展的产物,你是中国独一无二的象征,你是那条古路上贸易物之大宗。你以自身的华美、柔软与清凉,赢得无数西方贵族的喜爱。甚至,因为对你的迷醉,因为你的倾销,使一个国家财政枯竭,国破家亡。丝,绸,你是那样令人神往,如同你代表的古中国那样神秘而美好。因此,命古路之名,最合适不过。丝路啊,丝路,我常常思你为何而建,又为何以一带一路存续至今。翻开历史的那一页,眼前赫然出现一位“千古风流人物”。我们不说他有什么显赫的政绩,不论他有什么卓著的功勋,单单凭他的勇气与责任,就足以让我们铭记至今。他是“第一位踏上西域的中国使者”,他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是张骞。他历经13载曲折流离,持节不放,以坚强的意志与爱国的责任感,挺过种种磨难。虽然并未完成政治及军事上的任务,并未成功联合大月氏一同抵御匈奴,但他带回的关于西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地理、风俗习惯等信息,无一不证实着这场“凿空之旅”。张骞自是伟大的,两次出使西域的他使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使中国的疆域得以继续开辟,使中外交往、民族交往的枢纽被打开,使当时世界三大文明得以贯通。更长远一点来说,“张骞凿空”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谁能想到,小小一碗油泼面竟包含着多种“国际元素”。当然,对于以农业文明发家的中国来说,丝绸之路实在算不上经济命脉。因为陆路的局限性,这条道路在当时只能允许丝绸、瓷器等“奢侈品”进行运输与交易。那为何不是经济命脉的丝路依然存续至今呢?这是因为,丝路承载着沿路小国的经济来源。这些小国大多没有发达的农业与畜牧业,他们的命脉便是商业。当然,他们也没有充足的实力去保护和维持丝路,这个重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中国身上。无论是古时的丝绸之路,还是今夕的一带一路,无不彰显着从古到今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态度。我们将张骞的责任感继承,以大国的风范保障着世界的稳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这,才是丝路承担的真正使命——中国的国际责任。丝路啊,丝路,我常常念你为何为中国带来盛极一时的繁华。想那汉武帝之威风,少年英雄霍去病之英姿,也归功于那位英雄张骞,也归功于你。想那开元盛世,社会一派开放包容之风;忆那长安城之中胡人穿梭,“霓裳羽衣”绕梁,也都归功于你啊。黄沙浮尘的西北方,你坐落于此,环绕你的,是茶香、是琵琶曲、是胡音、是宗教、是文字、是科学技术、是文化互鉴。你自在这些事物的融合之中,成了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交流平台,你是世界的宝贵财产,你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你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你无时无刻不在启示着我们:要坚守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让中华文明在世界中发展。你打破了中国所谓天然适合“闭关锁国”、相对封闭的地理条件,警示我们不能够故步自封,而要与世界和时代的脉搏相连,同时不能一味摒弃外来文化而要积极面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其为己所用,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你以独特的政治身份告诉世界,中国坚持合作共赢,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发展谋未来。丝绸之路,绝不仅仅是丝绸之路。驼铃声中,讲座落下帷幕,而丝路的发展,仍在继续;文明的道路,仍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