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词语 新生活 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获奖作品名单公布,西安高新第一中学2025届胡子恒同学荣获特等奖,侯凯铧、崔露瑶、牛鹏博同学荣获优秀奖。
“新词语 新生活 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由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同济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等联合开展。
经过历时一个月的征集,活动共收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3900余篇。主办方组成专家评审团队,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过初筛、复筛和最终的打分评审,评选出其中的优秀作品。特等奖仅3名。高新一中2025届胡子恒同学作品《我想中文绝不会死》荣获特等奖,侯凯铧同学作品《高速,压力与浪漫》、崔露瑶同学作品《语言是“说”出来的》、牛鹏博同学作品《语言是时代的镜子》荣获优秀奖。高新一中赵田、路亮、卢木、王婉仪、张晓鑫、辛慧秀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作品展示
我想中文决不会死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胡子恒
三皇五帝伊始,直至仓颉造字,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出了一个伟大的文明——中华文明。伴随着历史的更迭,先后绽放出先秦诗歌、汉赋、唐诗等等一朵朵文学的奇葩。
自互联网络的兴起,大量的信息如春潮般涌入我们认知的世界。霎时间,一系列相适应其的网络用语便登上了流量之巅,频繁出现;更有甚者“一夜成名”,霸占了网民的眼与口。
或是缘于对于“新”的恐惧,或是缘于对于“猛”的畏惧,或是缘于对于“繁”的厌烦,一些“有识之士”便以笔为枪,开始了自己理性情感的抒发,针对这些“新词”进行讨伐,为此长篇大论,引经据典,罗列出了条条项项或有或莫的,予“新词”以罪名。
他们大多认为,这些“新词”由于谐音、便捷等原因而过于低幼、浅薄,甚至于“低俗”。先不说有的论证多么不值得推敲,多么滑稽,多么危言耸听,单就出现的这些词语本身来讲,他们的的确确对其是否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新词”偏偏这个时候会出现?为什么“新词”会被如此广泛之使用?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来由都有一定的必然原因。而新事物的出现自然是为了适应与匹配时代的需要。如此高速运转、信息膨胀的一个时代,难免会需要一些更为言简意丰、表现力强、更加便捷、易于理解接受的词句。
然而“新词”也不仅是这个时代的特殊产物。毕竟语言、文字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推进,时代发展,它是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的。因此,对于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时刻来说,都有所谓的“新词”产生。而产生新词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譬如就谐音来讲,唐人的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里的“晴”与“情”;樊南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丝”与“思”。这样谐音双关的例子数不胜数。无非别于此的是载体不同,一个是抄录在书卷中的诗句,一个是出现在网络上的留言。但都是为了使用的便捷与形象、言简意丰,不过而已。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这样的语言就是文雅的,或者说是应当被推崇的。但是,这样的现象告诉我们的是:中文很好地适应了互联网这个新的环境,并且能够通过一些新的词汇、风格的出现而更好地为大家所用。仅凭此一点,便是中文蓬勃生命的显现。
何况而言,这类“新词”本就是充当着互相沟通所用的最简单、最平凡的角色。故而是极有别于书面用语的,就如同古有文言和白话一样。并且其对于口头语的渗透程度都是极低的,更不必说书面语了。因此又怎会在规范严格的书籍作品中被使用甚至长期阅读?又怎会厉害到影响书面语言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我们对“新词”抱有保留态度,或是说不去阻止,绝然不是意味着我们放弃了书面语言文字规范性的追求与学习。二者虽有所关系,但关联甚小,哪里能够相提并论,谈及干扰?
一些“新词”也不过是无经典之据的典故,通俗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梗”。放眼而观,生活之中难不成全是“梗”?或是说我们的生活用语离开了“梗”便会梗阻不畅?非也。“是梗”“不是梗”不过都是冰山一角,为何要死死盯住,究其较真,进而全盘否定当今中文之伟盛,因噎废食?难不成会用了明火之后,便时刻怀念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那岂不是成为了阻挡历史车轮滚动而自取灭亡的螳螂?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历史滚滚的车轮是挡不得的。不光限制于语言,一切事物都在变化、革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造就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 。纵观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吸取历史经验的教训,我们应当以理性的态度看待一切新生的事物,切莫偏激。
事物从孕育到诞生,从幼稚到成熟,都是人民使然。这个道理放在中文的发展依旧适用。若不是人民创造并使用这些新词,发现了这些新词的诸多优点,那新词早早便会命不久矣,亡于彼时。
一个国家的文字语言作为一种工具,一定是为人民服务的。如今某些字音、词义确实被错读或是被理解运用错误,但由于被普遍社会所接受以至于形成习惯,于是许多权威词典便会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便是正确的做法。因为语言文字的一切规范都是应当由大部分社会成员所制定并接纳的。民众方便使用、易于交流才是是语言文字首要功能,也是语言文字变革的真理。
只要不违背了这点真理,任其发展,即使我们不约束,时代、人民也会使之修正、发展、淘汰或是永存。
我决然不会阻止也无法阻止中文的发展,我对之始终保有这中立的态度——过于偏激的想法终是不会长久。能为人民所用,能利人民所为,便是中文最好的生命状态。
一些人总是愿作忧天的杞人,总是在害怕,殊不知害怕来源于害怕害怕本身。他们担心他国的文化渗透、入侵本国文化。若是大势已就,无法抗拒;若是没有苗头,何须如此谨慎。何况以中文为之一代表的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极富有包容力的。兼容并蓄一直以来是中华文化闻名于世界的特点。因为这个文化就是在华夏大地上交融互鉴而产生,在交流学习中逐渐趋于成熟,小到一个村落,地域,大到一个民族、国家。
中文的发展存亡,取决于我们自身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若是自己的东西都疑心重重、灰心丧气,那么如何立足,何谈永存?唯有对于本国文化认同肯定、充满自信,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以我为主,他为己用,洋为中用,以此来充实、丰富中文甚至中华文化。而后也丝毫不必时刻因所为的“文化入侵”慌张或担忧。
中文是决不会死的!相反,只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愈加丰盈愈加成熟。任凭那些自暴自弃之流所言说。若是都如他们一般,连自己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毫无自信可言的话,那中文也便行将就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