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赓哲应邀来我校作了题为《大一统的秦帝国及其灭亡》《西汉从无为走向全盛》的专题报告。
去年看完《从长安到罗马》的两季纪录片后,便对这位讲授东西方美食的于赓哲教授印象颇深,能够在线下见到这位久仰大名的历史教授,可以说是感到十分激动和荣幸。
线下的于教授一如既往地风趣与幽默。“让历史人物活过来”,是我们“让历史活过来”的第一步。我想于教授正是通过这种讲授历史的方法,引起了许许多多人对历史的兴趣。幽默的言语、夸张的饰演将那些英雄好汉塑造成了栩栩如生、原原本本的人。原本离我们很远的历史人物,从冷冰冰的书册简牍中苏醒过来,在于教授的言语之间,似乎就站在台上一番小天地中上演曾经“运筹千里之外”的故事,这又是那么近。那么远这么近,咫尺之间,就是于教授的魅力,也就是历史的魅力。让人们了解历史,首先要的,就是“让历史人物活过来”,去掉他们身上那些令人陌生的符号,让人们意识到历史人物与我们一样,脱去一切包装和赞誉或诋毁,亦是凡人罢了。不仅仅是“让历史人物活过来”,更是“让历史逻辑活过来”,也就是“以史为鉴”。期待下一次能够有幸再听到于教授如此精彩的讲演。
2023届3班 赵誉程
感受
有幸聆听于赓哲老师的秦汉史讲座,四小时飞逝而过,心中惊诧:一堂讲座,竟可包罗至广,思辨至深,实乃大幸!
于先生于耳熟能详的史记故事之外,为我们展示了秦汉历史的更多细节。谈笑间我们惊秦俑之五彩斑斓,解孟姜之演变如谜,惜金人之不复必然,悉考古之趣事连篇。从史学规律到史学研究,于先生风趣的讲述早已在每个人的心中埋下一柱向往历史的火把。不拘泥于史观囹圄所限,探求偶然背后的必然,必将成为我们今后历史学习的新航向。有课斯然,真至幸焉!
——2023届1班 冯子骁
曾在课堂和书本上了解过不少关于秦汉的历史,大多感受到的是单一式的对秦暴政的批判和对汉朝统治的肯定。而今天有幸听闻于赓哲老师的讲座,使我跳出原有思维的定式,对这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刻多元的了解。
“我们应当对秦抱有同情之心,因为他们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拨开表层现象的迷雾和社会的固化认知,于教授用风趣生动的语言把真实的历史画卷缓缓铺开,把最深邃,最精妙的思想一一道来,为我们亟待滋润的精神来一场盛大的洗礼,让每个人的脑海中都燃起激情的火花,让我们在历史进程中保持一份理性和沉思,让我们的人文情怀在社会的洪流中永不磨灭,这正是历史学科的妙处和魅力之所在。
“学历史不只应了解史实,更应重其经验”,当我们把视野投向当下,将目光对准前方,茶余饭后间谈论秦汉的兴衰更替,不仅应感慨刘邦、项羽、嬴政等历史人物的得失,更应从中汲取经验,收获力量。
——2023届2班 李锦函
今天听完于教授的讲座,我再次认识到,我们在评价某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是在做一种分析,而这种分析就决定了我们会把我们所评价的人物对象化、概念化、联系化,这种评价的行为只可得到片面、不完整的认识,这种认识并不能让我们为历史下定论,但是并不意味着这种认识是没有价值的,而这种价值是一种“功用”,也就是说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会有将评价后得到的结果使用的倾向,所以当我们用当代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的话,我们应该考虑我们将其置入现代道德观念的目的是什么,用“特定”的分析历史人物有利于我们把握历史规律指导现实生活,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以史为鉴,而浮躁的妄下定论只会是一种既无学术价值又无实际效用的行为,正如于教授所说的“还没有定论,正是一种意义”。
——2023届3班 史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