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余隋怀教授受邀为西安高新一中师生作《从文物看中华文明与创新精神》的文化讲座,余隋怀教授博览广识、深入浅出的学者涵养,赢得全场师生发自内心的掌声的致敬。“高新侠”在聆听讲座后纷纷记录下自己的青春思享。
记余隋怀教授的讲演
西安高新一中2024届9班 姜紫泉
聆听余教授的讲说,如品一曲悠扬茗香的音韵,如读一卷绵绵千年的文化,更如一场旅行,体悟心灵与五千年文脉激烈碰撞荡开的火花。
伴随着《云钟》宏大的韵律,五千年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缓缓拉开帷幕。华夏之图,浩浩功分八稷;泱泱之国,悠悠岁月沧桑。
撷一缕诗意,深情脉脉。父母之爱,藏在《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的针脚里,于无声处滋润心田;离别之泪,洒在洛阳清晨的朝露细柳中,融化在《阳关三叠》的一杯醇酒里,带走友人的牵挂;悄然的爱恋,默默氤氲在《蒹葭》里,望那伊人在水一方。
品一曲清韵,乐律悠长。未曾料想,时隔千年重见天日的编钟编磬,竟仍能奏击出如此空灵清脆的乐声。更令人惊喜的,千年前的乐器,竟能毫无违和奏出《北京的金山上》。那轻轻的叩击,恍有时空穿越的魔力,将我带回先秦华丽的宫廷,忽见那时的战乱纷飞,又见那时的歌舞升平。
读一纸文化,百世流芳。衣袂翩翩,华须飘荡,是孔夫子传扬儒家经典,涤荡思想;驼铃声声,遍及四方,是张骞出使西域,文化传扬;海风阵阵,万国来朝,是中华之昌盛,光芒万丈。
我惊艳于祖先的智慧。从未想到过,仰韶时期,人们便拥有了极高的艺术审美,奠定了中华美学的基础;秦朝时便能熟练掌握金属的配比,铸出流线型的弓箭,拥有高端的铸剑技术;汉代的科技发明更是数不胜数:游标卡尺、透光铜镜、计程车、造纸术……
最令我沉醉的当属盛唐之辉煌灿烂,我爱上元节盛世繁华,爱琵琶曲婉转动听,爱霓裳羽衣翩翩纤纤。我更爱盛唐开放世风,那时的女性拥有任何封建时代所不具有的自信和自由,那时的胡汉交融、中西贯通为任何朝代无可比拟。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我遗憾于未能生于千年前的盛世。但转念间想到,我们所生活的时代,难道不正是最好的时代?大浪淘沙,沉淀出文明的精华,一撇一捺、一砖一瓦、一腔一调。文化永远是鲜活的,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华夏脉搏的跃动,它早已深深扎根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
我将虔诚地无数次地拜读中华文化的点点滴滴,让山川、日月、文化、艺术成为快节奏生活的一抹亮色。正如余教授所说,历史虽然远去了,留给我们的却有无数的感动,我们作为世界文明的执牛耳者,曾经拥有无比辉煌的时代,也必然会达到新的顶峰!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在文化中走过千年
西安高新一中2024届10班 许嘉芮
优扬高雅的乐声在耳畔久久挥之不散,我在那一音一节一击打间走过千年……。理工科教授竟然会给我们讲这些“文化事”?全然不知自己将听到生命中最精彩的报告之一。
老师从“冰冷”的文物讲起,仰韶文明的陶陶罐罐映入眼帘。黄色的泥土底面,精致的纹路细细辅开,层层晕染,饰满了陶碗的内部。极富美感的图案雕琢于外,复杂的设计与美观实用完美结合,全然一件摩登工艺品的工艺而已。可当上古时代的烙印分明地印在那碗之侧,我竟无法想象一双来自五千年的匠人的手,细致创造一件震惊后世的艺术品。
历史的长河静静向前流淌,大秦帝国流线型的“三棱刺”箭头在今天被风洞模型验证。编钟真正的声音被敲响释放,空灵、神圣,致我恍然:也许这便是五千年的沉淀,也许华夏人的骨子里有一些东西从未曾改变。
来自大唐盛世的女子向我徐徐走来,她们端庄、美丽,闪动着自信的坚定的光辉。大红的长裙,波斯的五彩布料,小巧的皮鞋,辉煌的金色头饰交相辉映,引领着全世界为之疯狂的潮流。
大唐好,是无论丰腴的脸庞还是婀娜多姿的身姿,大红的胭脂饰面还是只有朴素的鹅黄点于眉心,她们都高昴着头,甚至跨上马背,自由自在地穿梭于盛极一时的长街大道。我只觉唐人的精神面貌如清风一般吹醒了自已的麻木、狭隘。
文化实在是太大了,大到需要穷极五千年的历史来追寻;大到余秋雨先生为它踏上苦旅;大到只用了两个半小时便让我敬畏的五体投地……一切个人的情感与经历在它面前都不值一提,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的原因。文化实在是太美了,美到几千年后再看,它依然是潮流的引领;美到一个普通人倾家荡产为它痴为它狂;美到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
文明在文化中走过千年,人在艺术中度过一生。
江河不息,文脉永恒——聆听余教授讲座有感
西安高新一中2024届9班 张雅媛
中华悠悠,江河汤汤;偃仰千载,昼夜咏唱。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经数千载潮起汐落的洗濯,数千载朝更代迭的打磨,已然成为了璀璨至臻的瑰宝。
黄河日夜奔流,从不止息,它可还记得,春秋时期曾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俯视着它,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至圣先师孔子所提出的温文的儒家哲思,至今仍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正如黄河拍岸的巨浪敲击着我们的脉搏。
中国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探寻着自己的内心,丰盈着自己的思想。就像孔孟老庄的相遇,发源出了几条涛涛大河,它们交汇,它们奔腾。百家思想的碰撞,是中华与那个时代的相遇,更是先秦与现代的相遇,我们与自己心灵的相遇。
在这片黄河所滋养的中原沃土上,人们弯身耕种,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而大地的经纬,在一张张织机上纵横交叠,丝缕成纱,朦胧了女子端庄大方而窈窕灵秀的剪影;绵帛织锦,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字样护于疆场骁将的腕上和心上。经与纬,线与路,古与今,古城盛都连接坐标,哒哒马蹄踏成道路,示意来处,遥指去向。在沙海古道上,这些丝线穿梭着经纬,也织就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当三米多高的古汉织机呈现在眼前,八十四根色彩各异的丝线不急不徐地相互交叠,试问有谁能不为之惊叹折服?
时间似光,生命如烛,一盏盏精巧的宫灯从西汉启程,活扇开闭,带来遥远的光明。明灭之中,我们见证了那个时代巧夺天工的技艺和劳动人民的心意与考量。
一代代古工匠们,用匠心与智慧凝萃成一件件令人惊叹连连的器物,冰冷的金属外壳上留存着他们掌心摩挲的温度,交错的彩丝中织进了他们的高水平与真性情。
从先秦到盛唐,从大襟宽袖的典雅到轻罗薄纱的飘逸,服饰形制与时尚潮流的不断演变,从未影响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浪漫。时间,计算着风潮起灭的轨迹;而古代匠人的想象力,则计算着万物的色与形。他们调制着笔下的颜色,将自己的智慧和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捕捉配成颜料,晕染着天地秩序的彩衣。
如今,传统文创引领着新的潮流,古风成了人们心头的宠儿,书签上的一抹秋香,笔袋上的一群胖唐妞,手表带的复古镶边镂花,提包上的泼墨山水装饰,又何尝不是中国人割不断弃不掉永怀于心的浪漫情结?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万千文物正在受到更好的保护和修复,以它们原本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作为文化的精粹,我们应将云端的它们捧入我们的身边、铭记我们的脑海。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世界,将足迹印在西方的土地,莫要忘记,在东方,在我们的家乡,在九州这片热土,有着绵延千年的哲思与切磋,技艺与雕琢,温婉与唯美,铸就了中华的民族之脉。